由於被加入不少WhatsApp群組,每天都收到大量各種短訊。今天,看見有醫生同事叫屈叫苦,說被網上欺凌。大家驚見技安(即是現時的胖虎)竟然哭訴被打,自然起哄。追問之下,卻原來是有網民將早前幾百位登廣告聯署公開信,說要「守護法治」的醫生姓名,連同他們的科目及診所地址建立資料庫,再放網上供人查閱。對於這些資料,就當然百花齊放,各有批評,各有呼籲。不過,這些資料包括姓名、科目、診所地址等,其實全屬網上公開資訊。這次的所謂欺凌,只不過是資料重組,並不得人驚。
網上論壇、社交媒體留言,有時確實影響情緒。未必是上述般「玻璃心」,但真理並不會越辯越明。面對反智言論,不少人就只有勞氣。所以,大家無謂花太多時間於社交媒體。
近日,更有研究指每天花於社交媒體時間,和情緒問題成正比。這項研究由一位美國博士生進行。研究以追蹤形式,跟進6,595位12至15歲青少年。在2013至2016三年內,每年以不同問卷調查。第一年是收集基本資料,包括年齡、性別、身高、體重及過往病歷,特別是情緒問題、行為問題、飲酒、濫用大麻等。
第二年主要查問每天花於社交媒體時間。社交媒體包括facebook、Google Plus、YouTube、MySpace、LinkedIn、Twitter、Tumblr、Instagram、Pinterest、Snapchat等。(當中,並沒有我們的高登及連登網。)結果是:16.8%人沒有使用社交媒體。31.8%每天使用半小時以下。30.7%使用半小時至3小時。12.3%使用3至6小時。每天使用超過6小時的佔8.4%。
第三年使用已認證問卷,查問心理問題。研究員將心理問題分為兩大類:情緒問題和行為問題。情緒問題包括抑鬱、焦慮、孤寂感等。行為問題包括專注力不足、多動、暴力、衝動等。研究員再將結果分為四組:只有情緒問題、只有行為問題、同時有兩類問題、和沒有問題。
結果是:9.1%人有情緒問題。14%有行為問題。17.7%同時有兩類問題。其餘的約60%沒有問題。
綜合三年的三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每天使用社交媒體3至6小時群組比不使用群組有情緒問題機率高60%。使用超過6小時群組,更是比不使用群組高78%。至於使用社交媒體和同時有情緒及行為問題的關係更明顯。每天使用社交媒體半小時至3小時群組,比無使用群組同時有情緒及行為機率高59%。使用3至6小時群組比無使用群組高一倍。使用6小時以上,更是高1.5倍。
研究員指這些心理問題與每天使用社交媒體時間成正比。而以電腦程式推算,減少使用社交媒體時間,是可以減少情緒及行為問題。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