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
在香港黑暗的時代,彷彿走在望不到盡頭的隧道中,有人說不要看直播新聞就是了,有人索性離開香港躲避,但人在外地,也逃不掉香港新聞,在旅途上總是心不在焉地「碌」起手機來。既然無法逃避,就只有直面黑暗。
亂世中思考自我
多年來我是靠閱讀來尋找慰藉,度過人生的起伏,這是從Alain de Botton作品《哲學的慰藉》(The Consolations of Philosophy)所得到的啟發,知識可以撫慰人生。有些書,在人生的不同時段,都會再三拿出來翻看,一次又一次找尋新的閱讀意義。羅馬帝國五賢帝之一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作品《沉思錄》(Meditations),就是屬於我的解毒劑,清洗受過多催淚煙毒害的心靈。這書十多年前在內地也風行一時,因為溫家寶曾經推薦,可惜,他們沒有讀明白。
Marcus Aurelius在西元121年出生,自小由羅馬皇帝哈德良安排,接受帝王的精英教育,17歲時由繼任皇帝安東尼收養,成為皇儲。19歲開始擔任執政官,學習羅馬政治,直到40歲安東尼皇帝病逝後,才接任羅馬皇帝。他繼位時羅馬正值黃金盛世,但一連串的天災及蠻族入侵,削弱羅馬國力,他下半生多是在軍營中度過。死前傳位給昏庸暴虐的兒子康茂德,於是帝國由盛轉衰,羅素高爾主演的電影《帝國驕雄》便是以此時代為背景,片中本來準備傳位予羅素高爾的老皇帝,就是Marcus Aurelius。
此書的結構很「鬆散」,就是作者的隨筆,將某時某刻所思所想記錄下來,但一章一章看下去,你會發現他討論是人生所經歷的生死、身心、悲喜、是非、善惡,最後告訴大家為何需要沉思,就是要認識自己。香港遭逢大劫,人禍葬送這自由城市的美好生活,對於這種不幸,大家心感憤慨,因一人的獨斷獨行而付出沉重代價,人們是多麽的不忿。
第四卷之四十九節:「有人說:我不快樂,因為這事發生在我身上。不是的,你應該要說:這事雖然發生在我身上,我還是很快樂,因為我撐下來了,而且完全不為此受苦。我既沒有被當下擊潰,也不為未來擔憂。」表面讀來實在很阿Q精神,但最後兩句才是重點:「……記得,當你每次陷入煩惱,都要把這項原則放在上:事件本身並非不幸,能以高貴姿態面對事件才是大幸。」
高貴姿態
大家想想,這四個月來我們是以甚麼「姿態」去面對這不幸?雖然我們憤怒,但同時以創意及幽默、人性的姿態,贏得世人的支持。當心情鬱悶時,大叫:「Ahhhhhh,死黑警,又唔做嘢,又唔讀書……」,連儂牆被毀,原本市民寫下的post it沒有了,但不久轉變成為poster art,變成群眾巨型壁畫。然後自由女神像竟然出現在獅子山之巔,人鏈一次又一次將陌生人串連起來。
香港人的姿態,為何能顯現出高貴?這是相對於警察政權那種殺氣騰騰,磨拳擦掌,用各式各樣鎮暴武器對付市民,費盡心思用殖民地時代留下的嚴刑峻法對付人民,開動宣傳機器發放假新聞。全球最大的獨裁國家以獅子搏兔之勢,以為可以一舉打敗香港人,結果呢?香港面對強國,猶如大衞用投石器對付重裝甲巨人歌利亞,令巨人前後左右都動彈不得。香港人不要被仇恨所主宰,用我們討厭的黑警手法,去對付黑警,香港人應展現出信心、堅毅、智慧、幽默、創意的美德,這其實是我們的本性。跟隨本性而行,是《沉思錄》中不斷強調的處世原則,不要失去自己,不要被暴戾取代我們的理智。
在黑暗中沉思,反而才看得清自己。
撰文:劉細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