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修例風波持續發酵,央企誓要經濟統戰香港,本地保險產品原來已悄悄染紅。本報統計上半年本港保險公司保費數據,發現中資險企市佔率高達四成,單計央企國壽(2628)旗下的國壽海外,單季已吸金百億港元,等於日吸港人1億元保費,究其原因,正是以異常高息兼短年期的儲蓄保單作招徠。
記者:陳洛嘉
根據保監局上半年臨時統計數字,香港頭十大保險公司中的三家中資險企,市佔率合共已達四成。其中,國壽海外以新造保費191.7億港元穩佔鰲頭,市佔率達25.2%。單計第二季,國壽新造保費高達99.7億元,接近排名第二的滙豐人壽整個上半年新造保費,相當於多做競爭對手一季生意。
一季吸資近百億元
相對內地客佔比較高的友邦香港及保誠,國壽海外生意更可說是相當本土,保費收入超過八成是以港元計價,而且八成客戶持有香港身份證。國壽海外主打港人生意能夠一季吸資百億元,主因旗下保險產品回報高,短期儲蓄保險更成港客最愛。上半年國壽海外的保費收入中,就有84.2%來自五年期內的短期保單。
記者日前走訪國壽客戶中心,操不純正廣東話的代理熱心推介一款「盈豐寶」保單,聲稱是公司皇牌產品及主要保費收入來源。
此計劃供五年,假使年供6萬元,全期30萬元,計及非保證紅利,第六年開始回本,第十年退保預期可取回約40.5萬元,淨回報約10.5萬元,內部回報率(IRR)達3.8厘。
代理直言,由於公司要維持分紅實現率100%,假若對未來投資環境不樂觀,就會將高息產品下架。「所以呢款買到就賺啦,舊年10月開賣,後來公司話要停,我哋都反映話太好賣唔可以停,現時最多做埋12月。」代理又指,早前於餐廳向客戶「sell單」,「點知隔籬個食客聽到,後尾即場過嚟同我簽咗一份,反正錢放喺銀行都係冇息。」
背後投資風險較高
事實上,目前港元定存息率鮮有3厘以上,中資保險公司保單尤其高息,駿隆集團執行董事兼精算師王玉麟解釋,中資險企投資一向較進取,對於投資內地高息企業債等較高風險資產有經驗,反觀外資險企未必有能力做到。「香港保監局下年先展開風險為本資本(RBC)框架修例工作,但外資險企好多已經要跟集團海外註冊地資本要求。受制於資本規定,外資險企未必承受到同中資一樣的投資風險。」
他續指,外資險企投資內地高息債券一來有額度限制,二來對市場熟悉程度不高,故大多投資美債等海外資產為主,其回報率較內地資產低,「外資要做到IRR 3厘可以話冇咩可能,大約只做到2厘左右」。
中資保單背後投資工具風險較高,王玉麟提醒投保人,購買此類保單要留意當中的保證回報。雖然保單投資人民幣資產,但由於保費其實以港元計價,背後滙率風險已由中資險企承擔,此類高息、短年期的儲蓄保單一般亦設有額度限制,賣完即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