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藥神》揭內地醫療腐敗

《我不是藥神》揭內地醫療腐敗

去年內地電影《我不是藥神》揭示了進口藥物價格昂貴背後的醫療體系問題。中國醫院協會相關負責人較早時認為,即使藥物在美國和中國都受專利保護,但內地的價格卻高多一倍有多。原因主要在於內地對進口藥物審批嚴格、行賄政府官員及醫院等成本。藥企於是提高價格,取回當中的成本。

行賄成風民眾捱貴藥

以《我不是藥神》影射的標靶藥物「伊馬替尼」為例,《人民網》曾做過一份調查,由瑞士諾華公司所製的伊馬替尼,在內地每盒售價約為2.3萬至2.58萬元人民幣(約2.55萬至2.86萬港元),比美澳日韓等發達國家都貴一倍以上。

中國藥價高昂的背後有幾個原因。內地《藥品註冊管理辦法》的相關規定,進口藥必須重新進行在地臨床試驗,再度收集大量臨床數據,以保證進口藥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符合法律規範,惟耗費大量人力、金錢與時間。當中也牽涉到「灰色成本」,如藥企向政府官員、醫生等人員行賄的成本等。

同時於2017年7月,內地開始實行「藥物零加成」政策,取消了數十年來醫院內部的15%藥物加價,但進口藥不含在內。這變相在醫院出售的藥物方面,進口藥成為唯一的牟利產品,醫生也更偏向為患者開出進口藥的處方。
新華社/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