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磁彈射之父」馬偉明或升中委

「中國電磁彈射之父」
馬偉明或升中委

【本報訊】歷史上,中共每屆四中全會多以「務虛」為主,商研一些重大理論問題;但也有多屆四中全會涉重大人事調整;例如1989年6月底舉行的13屆四中全會,江澤民正式「登基」接替趙紫陽出任中共總書記;2004年9月舉行的16屆四中全會,江向胡錦濤交出軍權;以及2014年10月的18屆四中全會,一批中共政要落馬,包括前政治局常委周永康,被宣告拘查。

今次19屆四中全會有無重大人事變化,尚難估計;但至少三中全會召開一年來,有多位中央委員出事或落馬,包括前澳門中聯辦主任鄭曉松,於2018年10月20日晚在澳門住所墮樓身亡;官稱其因患「抑鬱症」而尋短見。另外,前中國證監會主席、後調任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理事會主任的劉士余,被指涉違紀違法向中紀委「主動投案」,當局宣佈對其撤職處分,由正部級降為正處級,連降四級。

鄭曉松和劉士余落馬後,四中全會要追認對兩人的處分,同時要補選兩位候補中央委員入中委;按常規,現中央候補委員中排名第一、第二者,將填位進入中委;一是央企中國誠通控股總經理馬正武,另一位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電磁彈射技術之父」馬偉明少將,兩人將升級進入中央委員行列。此外,不排除習要借四中全會,安置更多黨羽及親信上位,充實中共高層「習家軍」隊列。

話你知:每屆中委開7次中全會

按中共黨章,黨的中央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其間全體會議(即中全會)每年至少舉行一次;一中全會通常在全國黨代會閉幕後隨即召開,議程是選舉通過新的政治局委員及常委,以及分工;二中全會於次年(即任期首年)春季全國兩會前召開,議程是安排國家及國家機關領導人,三中全會於二中全會同年秋季召開,主議題通常是有關中共新政策或措施。

及後4年,四中全會至六中全會於每年秋季召開。一般而言,四中和六中全會以「務虛」為主,主要研討理論問題,如「黨的建設」、「精神建設」等。五中全會主要商研政府將要做的下一個「五年規劃」;七中全會則在下一屆黨代會前一周召開,主要擔負「承上啟下」工作,從思想、組織、人事上為下屆黨代會做準備。中共的全會制度體現其「黨管一切」原則。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