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施政報告》出爐,最引人討論的是樓市按揭新政,藍某也在自己臉書上撰文分析過,那篇文章主要分析政府的盤算,讀者若有興趣可移玉步。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探討在新制下,未來樓市還有甚麼可能發生的後續奇招。
當下一班擁有價值500至600萬物業的業主,會成為新政最直接的得益者,一班只有100萬首期儲蓄的高收入專業人士,也直接受惠,但他們並非最大贏家;藍某有一御用金牌經紀,在新政宣佈當晚已馬上成交了兩個800萬左右的住宅,過去周末做到手軟,他告訴我睇樓客升了50%,全行都很亢奮,皆因過去三個月,太多經紀已經餓了很久,這次政府托市,稱得上天降甘露,我相信從經紀的角度,無一不覺得此乃「善政」。
但在整個市道都極度亢奮的情況下,藍某卻決定開始減磅離場,在兩年內將市值1,000萬以下的物業盡量賣出,這並非看淡,只是在一片唱好的歌聲中,我這個樓市大好友也竟有一點不安。
夾硬上樓有風險
我感到不安的原因,是新政會令更多人夾硬上樓,將一些無守貨能力的人送上車,當上車盤有機會升近千萬的時候,負擔能力是一大疑問。
所以從事物業投資的人,大可作更多大膽猜想,我相信事前無人猜到港府會出此極端按揭托市奇招。在此,先假設政府一旦發現樓市有下行風險,便會出奇招,那麼藍某會幻想未來這兩項政策:
一是將供樓年期放寬至40年,其實現在已有大行放風,但藍某覺得或會多設一限,就是該物業樓齡不得多於20年,畢竟樓齡太舊,再加上40年按揭的話,而保養又馬虎,將會影響估價。
沒錯,40年攤開還債,每月供款會更便宜,有更多人可過壓力測試,但這就似逼使全民買樓,政府誘使全民加入玩接火棒遊戲。
二是若實力買家能在不按揭的情況下買樓,可免大額印花稅。現在凡是以個人身份買入的第二層或以上的物業,需付稅15%,這重稅令人難以炒樓,但當樓市出現下行,政府為何不能出此奇招托市?試想想,從買家的角度,他有能力買樓一炮過付鈔不用按揭,這是實力的表現,對他個人和銀行皆無風險可言;唯一考慮是此政使富者越富,囤地居奇而已。
藍友斑
http://fb.com/bernardlamhongkong/
本欄逢周三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