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吸催淚毒煙 恐盲眼 變植物人

狂吸催淚毒煙 恐盲眼 變植物人

【《刺針》論文】
【本報訊】警方前日再於全港多區炮製「催淚彈放題」,香港中文大學與英國牛津大學合辦的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所長陳英凝教授,於國際權威醫學雜誌《刺針》發表評論文章,指自6月起警方使用超過3,000枚催淚彈,外國有研究指出曾有人因催淚彈致命;香港警方在密封的港鐵站內及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施放催淚彈,可令人長時間吸入高濃度的毒氣。文章指出,在政府沒有帶頭進行有關消除催淚彈帶來的污染的工作,也沒有官方指引教市民如何自保下,應反思是否適合在人口密集的地方使用催淚彈。

記者:陳沛冰

醫學雜誌《刺針》指在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放催淚彈,會令人長時間吸入高濃度毒氣。

陳英凝教授與數名中文大學及威爾斯親王醫院的專家,在《刺針》發表有關本港警方使用催淚彈的評論文章,指出自6月起警方使用超過3,000枚催淚彈控制人群(編按:截止昨日已超過5,000枚催淚彈),當催淚煙接觸人的皮膚及黏膜的感覺神經受體時,可以很快令人出現不適症狀,如呼吸困難、出紅疹或起水泡、嘔吐、惡心、咳嗽或焦慮不安等。

指政府無教市民自保

文章指外國有研究發現,5,910名曾接觸催淚彈及胡椒噴霧的人中,有兩人死亡;另有其他永久性身體受損個案,如失明、腦部創傷性受損變成植物人、需要斷肢,亦有其他持續性的呼吸性疾病如哮喘、精神科疾病如創傷後遺症。暫時缺乏有關傷者長遠有否後遺症及對環境影響的數據。

文章指出,在香港炎熱及濕度高的亞熱帶環境下,在密封港鐵站內及商場附近等,可令人長時間吸入高濃度的催淚煙。警方又在黃大仙、觀塘及深水埗等人口密集及多長者的住宅區施放催淚煙,受影響的市民要自行找方法,消除催淚煙帶來的污染。

從公共衞生層面而言,其中一個爭議是政府明顯沒有牽頭,進行有關消除催淚煙帶來的污染的工作,也沒有官方指引教市民如何自保;在這樣情況下,應反思是否適合在人多口密集的地方,使用催淚彈控制人群。港府也需投放資源,監察催淚煙對環境及市民健康長遠的影響。

研究記錄兩致命個案

《BMC公共衞生》期刊2017年刊登一項研究,紀錄兩宗催淚彈致命個案。其中一宗發生於巴林,一名男子因催淚彈射入其住所,導致他呼吸停止而死亡。而另一宗發生在尼泊爾,有人因被催淚彈襲擊導致腦部創傷而死亡。

警方前日在彌敦道放催淚彈,有市民即掩鼻離開。張志華攝

陳英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