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份小型股納入後即派貨

部份小型股納入後即派貨

【分析】
股票獲納入港股通,理論上可額外得到北水的祝福,但隨時是股民噩夢開始。本報整理資料後發現,部份上市公司在進入港股通前股價長期向上,卻在納入後不久大跌,亦即「大媽」接貨後便開始散水。中民證券(香港)研究部董事黃偉豪表示,一些市值較小的股票,若其股權高度集中兼進入港股通,會造成誘因令持貨高的股東乘機派貨,「炒高就散」。

要進入深交所港股通,其中一個渠道是成為恒生小型股指數成份股,且過去12個月月底平均市值多於50億元。然而,恒生小型股指數的篩選機制相當寬鬆,先按主板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小排列,有份構成95%港股市值的股票便先過一關,若它們分別在過去12個月內其中10個月,及於最近6個月內其中5個月,每月成交中位數超過流通市值0.05%,可望獲納入成份股。

卡森納入後急挫

一些股票存在相似的規律,股價先被炒作及成交維持一段時間,在納入港股通後大跌。其中,藍鼎國際(582)在2017年3月以2元(經調整後)進行供股後,股價一直在低位徘徊,但在同年8月起開始展開升浪,到同年底累升至20.5元水平,橫行多時直至2018年3月納入深港通後,股價開始大跌,加上大股東仰智慧一度失聯,股價在納入1年後下跌逾八成。

近月成為港股通新貴的卡森控股(496),過去一年間持續上升,8月底一度達到8.41元的高位,並在9月初納入港股通,在納入後不足1個月,股價節節下跌,現時股價僅4.65元,已較高位下跌逾44.7%。耀才證券研究部副經理譚智樂表示,不應在港股通篩選機制中加入盈利指標,否則會「錯殺」因進入高增長階段而被高追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