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後爭相入市 規模高達78億 央行罕有發警示 防爆「炒鞋股災」

00後爭相入市 規模高達78億 
央行罕有發警示 防爆「炒鞋股災」

「70後炒股,80後炒房,90後炒幣,00後炒鞋」,炒賣限量版波鞋的熱潮近年風靡內地,「95後月入百萬」、「炒鞋賺首期」等話題層出不窮,吸引不少大學生加入謀財,甚至衍生出「雲炒鞋」、「鞋期貨」等概念,炒鞋幾乎如同炒股。這一熱潮甚至驚動官方銀行發文警告,指炒鞋平台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遊戲,需防範隨之而來的金融風險。據報深圳已率先對炒鞋進行嚴格監控。

「炒鞋熱」主要因籃球鞋而興起,商家推出聯名、限量等方式宣傳球鞋,使得球迷紛紛追捧,催生二手市場。據悉今年全球二手球鞋市場規模已達60億美元(約470億港元),中國二手球鞋轉售市場規模超10億美元(約78億港元)。熱門鞋款之一、Air Jordan與饒舌歌手Travis Scott的聯名鞋款,內地發售原價為1,299元人民幣(1,441港元),但在炒賣平台賣至14,059元(約15,596港元)左右,意味着轉手賣出賺近10倍,成交量多達四萬雙。

自創陰陽燭「炒鞋」指數

內地球鞋二級交易平台包括Nice、毒App等,當中「閃購」、「寄存」等功能被指是推高炒價的關鍵。以Nice推出的「閃購」為例,買賣雙方只交易球鞋的所有權,在完成付款後,他們在平台上直接更改所有權而不需發貨。換言之,一對球鞋可以短時間內不斷轉手,而買賣家從不見真正的球鞋。「正常情況下,一天才交易幾雙的球鞋,在這種情況下,一分鐘能交易幾十雙,價格也會上漲很多」,炒家說。

美國球鞋轉售平台Stock X公司曾首創,將球鞋發售後的交易數據編製成陰陽燭、即時走勢圖等,令炒鞋演變成炒股一般的模式。此做法近年也在內地風行,交易平台因應過去24小時的交易額,制訂AJ指數、Nike指數和adidas指數的三大「炒鞋」指數。炒鞋幾乎照搬股票市場的交易模式,買賣雙方自行判斷球鞋的價值及未來可能的溢價,而交易平台則從中賺取手續費。

然而球鞋非如股票、黃金可保值,缺乏監管也存在風險,央行上海分行上周發簡報,點名內地的毒App、Nice、鬥牛等10餘個炒鞋平台呈現證券化趨勢,交易量巨大;部份支付機構為提供分期付款等服務,助長金融風險;平台一旦「走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央行指出,行業背後可能存在的非法集資、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等問題值得警惕,要求各義務機構提高對炒鞋的關注,對背後潛在的金融風險早預警。

炒鞋行業風光背後也有風險。97後球鞋愛好者「劉餅乾」做潮鞋生意,但因為貨源無法承擔越來越大的發貨量,於是用高價買鞋再以市價供貨給買家,拆東牆補西牆,最後欠債千萬被舉報,被成都警方刑拘30日。
現代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