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證監會副行政總裁梁鳳儀出席論壇時表示,近年有部份中小型公司在上市時,持股量相對集中。為了提升市場的整體流動性,證監會與聯交所研究導致成交量相對偏低的原因,並認為本港部份股票缺乏成交量和流動性,是與該上市公司及證券所問題有關。該會指正就股票及債券資本市場的簿記建檔過程進行主題檢視,並會就首次公開招股過程架構與港交所(388)研究。
上市後或注重大資產
梁鳳儀指,雖然香港依然是首選的上市地點,但不少新股的規模都較小,在申請上市時都欠缺令人信服的理據,2016至2018年發行規模少於1億元的新股佔總數四至五成,高出2011至2015年近1倍。不但上市成本與集資額不成正比,而且它們實際上並不需要新資金。大部份公司在上市後不久便轉手,或獲注入重大資產。以上情況不但成為趨勢,還伴隨着各種操縱活動,例如極端的價格波動,定價過高的收購及具高度攤薄效應的集資項目。
近年聯交所收緊上市要求,嚴打借殼上市,梁亦指基於商業理據及合適性的原因,聯交所曾拒絕多項上市申請。當中,處理期限已過、自行撤回或被拒的上市申請比率由2016年的33%上升至去年的51%。同時,成功的新申請的百分比則由67%跌至49%。
梁鳳儀表示,保薦人扮演重要的把關者角色,過去兩年半,證監會向8家保薦人公司及三名保薦人主要人員,開出逾9億元的罰單。除了保薦人外,包銷團成員亦可能會提交經誇大或虛構的定單,這類失當行為會對價格探索過程造成嚴重損害,最終削弱投資者對市場的廉潔穩健和透明度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