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教授鄧永成:新房策魔鬼在細節

浸大教授鄧永成:新房策魔鬼在細節

【地產專訪】今年《施政報告》的土地、房屋政策惹來社會熱議,從事土地研究二、三十年的浸會大學地理系教授鄧永成接受專訪時表示,報告並無回應社會訴求,現時政策只是一個與政治掛鈎的土地發展體制,根本性並無改變,「講就話收啲土地去起公屋,但具體情況唔知點樣……魔鬼在細節呀。」「去到最後又擺返條尾出嚟,又講明日大嶼。」他苦笑。

地產霸權料持續

他指特首林鄭月娥重視的,只是背後1,200名在選舉投票的地產商、商界人士,「現時放寬按揭更加係害年輕人」。他稱,如今的「(不同政策)睇落去好似有啲差別,但其實只係個同質空間,即係(地產)霸權持續落去」。

兩年前,他已指香港土地發展體制是對市民作出「二度剝削」,首先是出現公共資源用於生產土地及基本建設,然後供私人牟利;其次是增值後的土地落在私人發展商,市民要支付高於合理價值的租金或樓價。如今,他稱體制已惡化成全面剝削,「由經濟延伸至市民的權力,好似出行權利受限制」。他舉例,港鐵淪成政治工具,「冇嘢又10點停駛」,變相影響市民正常生活;當鐵路跟土地扯上關係並向北伸延,發展便不只考量香港需要,還要兼顧內地盈利。

促踏實興建公屋

對於政府常以「無地」去解釋問題,他反問:較低收入人士可能要被迫住劏房,但部份中產、專業人士同樣住六、七千元的納米房,「我哋見到的問題只跟貧窮有關?如果唔係制度問題,根本冇可能去解釋到這件事。」他慨嘆,現時沒有公義可言,「好多人付出咗好多勞力,點解(居住環境)咁惡劣,又根本睇唔到前途。」他指,政府應該做的是調整固有思維,打破地產壟斷的制度,並踏實興建公屋。

問到香港房策能否參照新加坡的模式,他稱新加坡是個主權國家;香港是座城市,「我哋嘅複雜性喺新加坡搵唔到」,仍需再研究。惟他肯定地說,「(新加坡)對市民應有嘅責任,係(香港)應該學習。」

記者:李芷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