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夏季轉秋季期間痛風成日發作,隨時令患者寸步難行。中醫師指出,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調、壓力大,令脾腎功能失調,都可誘發都市人常見的痛風症。臨床上病人因痛風症求診呈壯年化趨勢,當中不乏30多歲男士,尤其生活習慣不良、肥胖人士更是高危。病人採用痛風食療,如煲玉米鬚茶、土茯苓薏米粥等食用,有助避免高尿酸。
記者:梁麗兒
基督教聯合那打素中醫專科中心註冊中醫師屈珮珠表示,在中醫角度,痛風屬痹症,與「濕濁」、「瘀濁」等中醫病理產物,積聚在關節有關,引起種種痛風急性發作表現,例如腳趾關節腫痛等。中醫將痛風發作分為內因、外因及誘因,內因是先天稟賦不足,加上後天調養失當,導致脾腎功能失調,令經脈瘀阻致病。若同時受風寒、濕熱之邪入侵,停滯關節更易誘發痛風。至於飲食不節制、壓力大等則是常見誘發因素。其中沉重壓力會致肝鬱氣滯、肝脾失和,日久傷腎,也會令痛風容易病發。
玉米鬚茶助降尿酸水平
天氣轉變都會令痛風病人求診增加,尤其踏入秋冬季節。屈稱,整體求診病人以男士較多,惟過往病人是長者為主,近年不乏30多歲至40多歲的青年病人,部份人伴隨其他問題,例如高血脂、肥胖等,估計痛風發作與日常缺乏運動、飲食失節制有關。臨床上不少痛風病人會在急性發作後,找中醫調理身體。醫師一般會從多方面入手作改善,例如清化濕濁,會採用到一些有解毒作用的中藥,如馬齒莧、菊花及金銀花再用其他中藥幫助健脾,如白朮、蒼朮等,以及活血祛瘀的中藥如赤芍、銀花藤及落石藤,疏通經絡,以控制病況。
屈建議痛風或尿酸偏高人士,要好好調節個人生活及飲食習慣,例如日常要多飲水、避免煙酒、少喝甜飲,中醫認為「濕」的食物都會影響痛風病情,如芒果、榴槤及甜品等,應盡量少吃。另外,要控制體重,避免肥胖,當然也要減少進食高嘌呤食物。部份中藥對改善尿酸情況有功效,例如降低尿酸水平。當中包括玉米鬚、菊花、淮山、薏米及土茯苓等。其中玉米鬚可利水消腫、清肝膽濕熱,有助尿酸排出。病人或尿酸高人士不妨平日煲「玉米鬚茶」代水飲用。土茯苓本身有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作用,病發時家人可煲「土茯苓薏米粥」,讓病人進食,材料包括土茯苓、薏米、馬蹄及生薑,可以代替正餐的米飯食用。
其他要點包括要有規律的生活,如充足睡眠、培養運動習慣,並為自己找適合的減壓方法。在氣溫轉冷或嚴寒日子,要注重保暖工作,以免受寒邪入侵。痛風發作不容忽視,因為該病可演變成慢性痛風性關節炎,又可影響腎功能,甚至增加冠心病、中風等風險。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