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生活習慣在這些特別的時日中究竟有多少改變?六月開始自自然然的變成現在這樣,不出夜街、減少在外的應酬或聚會、取消一些定期的老友相聚,似乎活得愈來愈簡單、孤單、缺少變化,還為此而哀聲嘆氣。
也的確如此變成常態了,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其實生活就是不斷的要妥協適應,找到令自己活得更輕鬆的任何一種方式,若是不能找到,調整再調整,想方設法外還能怎麼辦?
偶然之聚中,喜歡和朋友聊天,大大小小的話題、深深淺淺的爭拗、為自己或別人開脫;居住在香港的人,習慣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一日之晨從早課、早茶開始已是吱吱喳喳,說不完的話、聊不盡的天、盼望不完的明天、後天或更遠之後,改了天換了地又如何?往事並不如煙,許多事記憶猶新,即使尋常日子中的點點滴滴,因為生活的累積而形成更大的點線面,再形成一幅幅拼圖,成為我們身後的再也回不去的拉闊或縮小歲月。
許多人不明白為什麼香港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年輕人,放着好好的日子不過,要把自己逼上風口浪尖?要走一條並不太平的道路;向不公平不正義的政權說不並為此而付出代價。因為基本的是非良知根深蒂固,到了一定時刻就此綻放,要發出讓世界聽見的聲音。
今天的世界多麼複雜動盪,有誰能獨善其身,何況兼善天下,只能在困局中思索着尋找出路,世界在變,人心也在變,現實的一切愈來愈陌生,叫人愈來愈憤怒,打響頭炮的年輕人歷史任務完成了,潮不退,你退,風不住,你且住,走一條深思熟慮下更寬廣的歸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