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男籃於今年世界盃最弱的小組出局,創下36年來首次無緣奧運的局面,處於歷史最低谷,令日前出台的CBA改革格外矚目。CBA球員拼勁及實力不足一直為人詬病,今次改革限制外援上場時間,及加強愛國教育以令球員有「為國而戰」的激昂意志。但分析指問題核心仍在於實力不足,輸掉比賽,多愛國也沒用。
過於依賴外援
外援向來是CBA球隊戰力的一大來源,如北京首鋼隊就在前NBA球星馬貝利(Stephon Marbury)協助下,三奪CBA總冠軍。有評論指,關鍵時刻,往往將球權交給外援球員,以致中國球員在今年世界盃完全不懂處理;而中國民眾越發認為,中國球員收入動輒達幾百萬,實在與其實力不符,罵聲不絕,故減薪是作為激將法,鼓勵球員努力。此外,NBA火箭隊棄將周琦、遼寧飛豹當家球星郭艾倫等人的表現過於隨意,廣東宏遠球員趙睿也被指在場下公開場合穿着美國球衣,因此被認為「不具備為國爭光的良好意識和團隊運動的集體榮譽感」。
內媒評論大讚00年代初那支由劉玉棟、李楠等人領銜的中國隊,「比賽輸贏先放一邊,他們維護身上所披球衣的光榮」,所以要透過愛國主義教育來加強光榮感,「球員只有重視為國出戰的榮譽,才能表現得更積極主動」。理智的球迷們對外援改革有所保留,只有時間可以檢驗,惟不諱言指出實力弱是因為培訓不足,不是空喊幾句愛國就能搞定,畢竟競技運動是講求實力。
騰訊體育/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