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口述戲劇 收聽光影

【港故事】口述戲劇 收聽光影

講述劫匪與視障包租婆故事的港產片《犯罪現場》即將上映,對於活在漆黑世界多年的葉敏儀來說更有代入感,除了因為她最喜歡看警匪片外,亦因為她失明多年,直至去年才有機會入戲院欣賞電影,而《犯罪現場》正好配備了她所需要的聲道,讓她可以再次同步感受黑暗中的光影聲。早於八十年代初,英國、美國及日本等地陸續有人為舞台表演、電視節目、電影等製作口述影像,而香港盲人輔導會就在十年前開始推動口述影像,包括在首輪上映電影加入了預錄口述影像聲道,為視障人士填補沒有對白的畫面。有份負責背後聲音導航的電影口述影像員王家兒,八年來共口述了超過十套電影和兩套舞台劇,她希望有更多人加入口述影像的行列,讓視障人士的生活增添色彩。
記者:張珮琪 
攝影:劉柏麟

口述員:適時留白好重要

對於曾任電視節目編導的王家兒來說,口述影像已成為她的生活習慣,同時她更不斷感染身邊的朋友,鼓勵他們平日也多些描述自己的所見所聞,「唔係淨係電影、舞台劇先需要,任何時間你見到視障朋友都可以做口述影像。」

口述影像員雖是義工,但盲人輔導會對他們都有專業的要求,對聲線及稿件審核嚴格,因要有高品質的效果才可說服電影公司採納。過去十年,盲人輔導會努力聯絡電影公司及發行商洽談合作,2010年推出首張預錄口述影像聲道之DVD影碟,至今已錄製了20套電影光碟,全部為廣東話,接近一半同時包含普通話。另有錄製兩輯電視節目。

反覆練習聲線咬字語速

之前在香港電台擔任電視節目編導的王家兒,8年前看到前同事接受電視訪問介紹口述影像服務,她深感興趣,主動向對方了解,參加了盲人輔導會舉辦的訓練班,當時請來美國及台灣的導師教授口述影像。8年來口述了超過十套電影及兩套舞台劇的家兒,由最初需花上100小時撰寫片長1至2小時的電影口述影像稿、反覆練習近廿次才安心,到近年最快記錄時間可減半,練習數次便有信心。

家兒認為,口述影像員的聲線、咬字、語速都很重要,要清楚客觀地幫助觀眾理解電影的主題,「每個場口講返場景,我哋唔應該製造問號畀失明觀眾。」去年上映的電影《非同凡響》的口述影像稿便是由家兒撰寫。其中一幕場景轉到校園走廊,在出現對白之前,家兒先介紹場景:「Louisa, Alice, Tiffany同Zoey坐喺走廊嘅長凳,小麗過去打招呼」,接着播出對白:「你好呀,我係育才中學嘅陳麗,你哋可以叫我做小麗。」家兒隨即要描述當時演員的表情:「Louisa笑問各人」,緊接對白:「識㗎?」口述影像再次補白:「Tiffany同Alice笑住擰頭,小麗尷尬行開。」

描述的大原則是先講大環境,再講細節,用詞盡量言簡意賅,如非必要避免與演員對白叠聲,切勿忽略背景音樂、現場聲效留給觀眾的空間,適時留白,「有5秒冇對白,係唔係要口述填滿5秒呢?」

口述影像是家兒的興趣之一,她從不覺得犧牲了自己私人時間,反而如果觀眾因為她的口述影像而加深對電影情節的了解,從而享受看電影的樂趣,她更有滿足感。家兒已將口述影像融入日常生活,與朋友通電話也會自然加入描述眼前景物,這種習慣漸漸感染朋友對口述影像的興趣。

盲人輔導會仍有定期舉辦訓練班培訓更多口述影像義工,現時提供恒常服務之義工約有30人,包括在職人士、學生、退休人士。「有啲健視朋友去聽口述影像,佢哋嘅反應係就咁睇套戲都估唔到係咁嘅意思,反而聽完口述影像理解得到。原來口述影像唔單止幫到視障朋友,健視朋友都有用。只要我哋做得越嚟越好,就會越嚟越多人欣賞呢個服務,然後越嚟越多人接受呢個服務。」家兒由衷的期許。

擔任口述影像義工8年的王家兒,已將口述影像融入生活,她認為任何時候看見視障朋友,都可以做口述影像。

失明者:溝通變得更仔細

入戲院睇戲,對於失明的葉敏儀來說,曾經是幾乎不可能的事,直至去年有首輪上映電影加入了預錄口述影像聲道,視障人士才可與大眾同步安坐戲院欣賞,葉敏儀回想當時與朋友浩浩蕩蕩進入戲院的場面,她的笑容份外燦爛。

今年是香港盲人輔導會推動口述影像十周年,過去積極舉辦電影欣賞會,邀請義務口述影像員即場口述電影畫面;為舊電影光碟錄製口述影像聲道;舉辦全港首個專業電影口述影像訓練工作坊;推動戲院安裝觀影輔助設施,以及推動電影公司為電影加入預錄口述影像聲道。終於在去年8月起,該會為首輪上映的電影預錄口述影像聲道,包括《逆流大叔》、《非同凡響》、《翠絲》及《小Q》等。

現年59歲的葉敏儀,在20多歲時確診患上青光眼,心中有數知道自己終有一日會完全失明,沒料這一天提早降臨,在她31歲懷胎9個月時視力急劇下降,坐月後便要入院施手術,當時躊躇將來日子及照顧初生女兒已夠她心力交瘁,還那有閒情談娛樂。

興奮列隊帶導盲犬睇戲

與女兒相依為命的敏儀,自此與電視、報紙等「割席」,遑論入戲院看電影,目的是盡量減少眼睛疲勞,亦省卻「斷估」劇情的掃興,但視力終究是會逐步喪失,直至43歲那年,她完全失明。失明後的日子,敏儀的娛樂局限在聽收音機、相約朋友行街食飯。十年前,她在盲人輔導會的電影欣賞會首次接觸口述影像,由電台DJ彭晴現場聲音導航。

去年8月,敏儀重新踏足闊別多年的戲院,戴上耳機接收口述影像聲軌,與大眾一同欣賞電影《逆流大叔》。「令我睇到一套戲我已經好開心,睇《翠絲》就更加開心,一行十人,四隻導盲犬去睇嘅。」雖已是一年多前的事,現時談起仍感受到敏儀興奮的心情。

目前本港有六間戲院設有觀影輔助設施,包括UA青衣城、UA Cine Times、The Metroplex星影匯、Movie Town新城市廣場、香港藝術中心古天樂電影院、K11 Art House。失明後因為使用導盲犬令敏儀認識寄養家庭義工等新朋友,順理成章會相約睇戲,「可以重新同朋友做返呢樣嘢,大家嘅話題又多咗,𠵱家知道有乜新戲,以前共鳴感冇咁大,因為我都接觸唔到。」

認識口述影像之後,敏儀形容與女兒的溝通亦變得更仔細,「以前我唔識教佢形容事物、環境畀我聽,𠵱家喺某啲位引導佢再解釋多啲。」觀賞電影期間,要同時接收及消化演員對白及口述影像的聲音,一般人可能很快便感到疲倦,電影口述影像真的能讓視障人士享受到看電影的樂趣?敏儀一句:「可能你冇瞇埋眼睇。」猶如當頭棒喝,「我十幾年睇唔到嘢,靠聲音辨別所有嘢,係適應咗,我初頭都會覺得好辛苦,思考上係會轉得慢啲,惟有睇完套戲先去思考,或者有機會睇多幾次囉。」每人對看電影的要求不同,能夠用心感受,重拾昔日的感覺,敏儀已很滿足。

16年前因青光眼致完全失明的葉敏儀,回想去年與朋友浩浩蕩蕩進入闊別多年的戲院睇戲時,笑容份外燦爛。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