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家尚在擔心政府會否動用緊急法DQ區議會選舉,較少人留意的藝術發展局委員代表選舉將於明日起一連兩天舉行。現時27位藝發局委員,民選委員僅佔10位,其餘14位由政府委任,另外3位為政府代表。近年藝術界政治審查事件頻生,一般人的言論自由亦岌岌可危。在原本民選勢力已不均等的形勢下,新一任委員能否守護創作自由?
撰文︰陳詠恩
攝影︰李潤芳 張志華 何量鈞
今屆藝發局登記選民人數比上屆(2016年)增加16.8%,個人選民及團體選民合計數目由5,863增至6,846。藝術行政、藝術評論及舞蹈組別均自動當選,戲劇及音樂組別卻各有三位候選人,算是競爭較激烈的組別。
音樂人周博賢與文學藝術界的甄拔濤、戲劇界的李俊亮與視覺藝術界的陳錦成合組「跨界連結」參選,發表共同政綱,強調守護創作自由及空間。除了甄拔濤初次參選,其餘三位都是爭取連任,觀乎過往三年任期,交出了頗亮麗的成績表。一是籌備多年的大埔藝術中心於9月底啟用,中心開放予本地表演藝術家申請租用藝術工作室,亦將設有藝術資源中心,記錄本地資深藝術家的口述歷史。
陳錦成︰重視記錄本地口述歷史。
藝術家兼平面設計師陳錦成自言多年前已爭取成立指藝術資源中心,藝發局過往廿年資助項目有數以千百計,惟從未整理,「好多時唔知前輩做過咩,project完咗就翻查唔到做過咩,我哋會請受訪者信任嘅人訪問,例如徒弟,啲raw material唔會刪剪,日後由研究者自行整理」。
三人也有份推動藝發局與地政署達成共識,讓工廈單位業主毋須向地政總署申請短期地契豁免書及繳付任何費用,便可把單位用作五項特定的非工業用途,包括「藝術工作室」,用作排練用途;亦得到「良心業主」支持,低於市價平租單位予藝團;成立「學校與藝團夥伴計劃」,藝團能善用校舍課餘時間的閒置空間。
李俊亮︰藝團近距離入學校,受惠嘅唔只戲劇界。
李俊亮本身是導演、演員兼戲劇教育工作者,他解釋:「藝團近距離入學校,同校方、學生、社區都多咗接觸機會。受惠嘅唔只戲劇界別,亦可能包括視覺藝術、文創團體。」他認為藝術家往往不只有單一角色,亦同時認識不同類別的藝術家,故此選擇跨界別連線參選,有助商討顧及其他界別創作人的政策。
「跨界連結」出選音樂組別委員的周博賢認為以往在藝發局內,角力比想像中細,故可以達成上述成果,但一涉及政治方面的動意卻往往無法達成。
周博賢︰要改變功能組別選民基礎,阻力大,都想推。
周博賢本身是音樂人,也是律師,故對法律相關的議題參與較多。雖然民選委員的工作沒有收入,但耗費時間極多,他本身參與多個小組委員會,加上要幫手審批撥款,一年差不多要開三十多次會議。但他仍希望繼續做已開展的工作,例如為音樂人尋找海外出路,組團到海外參與「Classial: NEXT」等音樂節買手雲集場地,考察之餘也增加委約機會;還想組織音樂人工會,藉集體談判權爭取要求大型流上串流音樂平台增加音樂人版權收入。
周博賢有更大野心,除了希望藝發局增加民選委員,更想推動改變立法會「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功能界別議員的推選方式,「𠵱家文化部份全部係團體票,一個組織只有一票,作曲家協會幾千人都只有一票。藝發局選舉反而有好多個人票,而且選民資格三年renew一次,可以防止離開咗呢行嘅『千年選民』,藝發局選民基礎有認證作用。如果我哋之後不幸地仲有功能界別, 可唔可以推動藝發局嘅選民基礎等同功能組別的選民基礎呢?預期阻力會好大,但我都想推。」
首次參選的甄拔濤除了任導演、編劇、作家,也是演藝學院的全職講師,兩年前憑英文劇本《未來簡史》獲德國柏林戲劇節劇本市集獎,是首位華人獲此殊榮。他主張成立實體文學館,亦着重把香港文學推向國際,他認為藝發局可於法蘭克福書展等國際知名書節設立香港館。
甄拔濤︰報道文學喺𠵱家政治環境非常重要,藝發局應掌握機會。
「上屆文學委員陳慧推動報道文學,我會繼續推動,因為報道文學喺𠵱家政治環境非常重要,呢種紀實風格係世界文學潮流,尤其當海外對香港局勢感興趣,藝發局應該掌握機會。」
甄拔濤認為現時藝發局的審批撥款時暫沒有政治審查問題,不過若有親建制候選人當選就難寫包單。早前藝發局候選人論壇上,其對手何佳霖被問及對六四的看法,含糊答道「唔識判斷」、「讓歷史批判」。甄拔濤說:「𠵱家政策氛圍底下,守護創作自由好重要,假如將來有作家想編一本反送中詩集,會否因為政治因素而唔批?如果委員會成份改變,好多嘢可能會改變」。
張嘉莉︰冇言論自由而有創作自由,係冇可能發生嘅事。
回想反送中運動初期,藝文界算是較早一批發起聯署撤回《逃犯條例》修訂的人士。藝術家程展緯及張嘉莉同屬藝發局選民,都認為藝發局並非單純一個撥款機構,更應該支援藝術生態。二人與同行年初曾發起「藝術表達自由約章」,去信藝發局要求將該約章與其撥款機制掛鈎,承諾「尊重藝術創作自由,不作任何政治審查」。然而,藝發局指該局本身的信念已包含「藝術表達自由」為由,拒絕了其建議。
「冇言論自由而有創作自由,係冇可能發生嘅事。」張嘉莉認為當局有責任譴責任何有違言論自由的事,程展緯提出多個非常實幹的建議,例如藝發局請TVB製作2018年度的「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禮,全程兩個多小時的頒獎禮錄影,最終出街版本約43分鐘,當中「藝術家年獎」得獎者梁寶珊的反送中發言被刪去。即使是藝發局的網頁,都只有無綫剪輯的「乾淨」版。「頒獎禮畀錢TVB做,但佢每年都cut嘉賓同得獎者發言,花成300幾萬,竟然連一個完整記錄都冇!」程展緯質疑道。
程展緯︰政府係選幾個人出嚟裝飾?
程展緯希望藝發局的民選成份對其他公營機構有示範作用,甚至推動監警會、平機會、城規會等機構加入民選委員成份。張嘉莉指,藝發局的民選委員全屬「義工」,工作量繁重,卻缺乏津貼支援,騰出時間將會議內容報告業界,現時藝發局行事欠缺透明度,簡單如會議紀錄都以涉及商業秘密為由,公眾無法在查閱。「我哋冇乜渠道得知佢哋傾咗啲乜嘢,要一段長時間先知原來傾咗係咁。」張嘉莉說。
程展緯認為,政府將藝發局委員當作「義工」性質,多少反映了政府取態,「究竟政府咪真係想佢哋喺議會進行有效議政呢?點解可以畀錢設計師整個網站,但委員日常運作開會研究就冇錢?究竟有冇認真將業界倡導者擺喺做到嘢嘅位置,定選幾個人出嚟裝飾作民意代表呢?」
香港藝術家工會在藝發局選舉前向各候選人發出的問卷調查,涉及對「藝術自由表達約章」的立場、會否承諾爭取未來三年增加藝發局大會內的民選委員的比例超過一半,是否贊同盡快落實「真雙普選」,以及取消由TVB主辦「香港藝術發展獎頒獎典禮」等,政治取態一目了然。
可是部份候選人及候任委員已讀不回,亦不解釋拒絕回答的原因,當中包括文學藝術2號候選人何佳霖、音樂 1號候選人張卓賢(瑪姬)、戲曲1號候選人何日明、藝術評論候任委員盧偉力,「令人高度質疑如其當選會否保持此等傲慢態度,於未來三年對選民聲音充耳不聞。」報告對此表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