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員工分析投行之死「唔轉型就被淘汰」

前員工分析投行之死
「唔轉型就被淘汰」

【財經專題】全球經濟持續疲弱,加上本港示威風波未止,泊港資金開始響起警號,全球多間投行陸續宣佈裁員的同時,本港的投行亦未能置身事外。彭博昨引述消息人士指,匯控(005)計劃縮減多國的股票銷售及交易部門,當中牽涉法、德、美、英等地。本報訪問兩位已轉行的本港前投行人,他們均指出,經濟放緩及行業生態改變,是「投行之死」的主因,並料行業前景會兩極化,「唔轉型就會被淘汰」。
記者:李海澄

曾任摩根大通亞太科技台灣研究主管、現為保險科技初創OneDegree創辦人兼CEO郭彥麟,道出做投行的辛酸。他2004年加入摩根大通,12個年頭都在同一間公司渡過,待在公司時間比家裏還多。「我試過全年返足363日工,有200日係周圍飛,唯一兩日放假就係為咗考CFA。」他又指,「今時今日職場選擇多,以前第一名嘅工作一定係投行,現時反而係創業」。

科技扭轉行業生態

除了環球經濟因素,科技亦扭轉了投行的行業生態。有見不少投行棄租中環等甲級寫字樓,改遷至二、三線地區,例如觀塘、牛頭角,郭彥麟指,行業逐漸被科技取代,「最簡單,以前交易大堂嘅紅衫仔,現時都唔見晒。」他指,以前重視銷售員,因交易、買賣都要依靠銷售員推銷、面談;但現在工程師地位取而代之,「現時視乎工程師有冇設計好嘅產品,做好用戶體驗,而客戶期待產品係速度快,唔需要面談,咁點解仲要喺中環開公司?」他補充,中環方便見客,但當行業生態轉變,公司傾向選擇較方便員工的地點作辦公室。

郭彥麟又稱,2008年金融風暴後,環球經濟蕭條,為了節省資源,公司着重投放資源開發科技,「好似視像會議多咗、IB chat等,呢個係第二次嘅大衝擊,(投行運作)會以科技取代。」以他所知,2010至2015年金融科技發展漸成熟,有投行生意受累,每宗交易佣金下跌超過一半。洗牌效應下,靠服務的公司若不轉型,就會被時代洪流沖去。他預計,投行前景會兩極化,能及時轉型及投資科技的只有兩、三間,「相信仲可以做得比之前更大規模」;相反大部份較保守的公司,「唔轉型就會被淘汰」。

監管加強拖累業務

曾在美資投行擔任外匯交易員、外匯格價App YBEX行政總裁李振寧表示,現在投資氣氛轉差拖累投行業務,以前員工花紅超越年薪幾倍時有聽聞,但現在底薪加20%已經很不錯,最差情況是沒有花紅,「最誇張億億聲嘅Bonus,近10年可能cut八、九成都唔奇。所以監管令好多較為高風險交易唔做得,冇risk就冇reward。」他指出,金融風暴後,投行不能再用其資金作短期投資,限制了利潤,加上行業漸趨電子化,令從業員及交易員人數逐步減少。

另外,投行監管越趨加強,例如由聯儲局前主席Paul Volcker提出的《伏克爾法則》,限制銀行業務規模及範圍,導致投行被逼放棄部份業務,「好多投行費事做多錯多,就綁手綁腳,業務變咗唔穩定,所以有部份跳出嚟(轉行),好大部份想跳出嚟,但因為人工優勢所以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