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受爭議】
【本報訊】林鄭去年提出「土地共享先導計劃」以公私合營發展新界土地,惹官商勾結爭議,今年《施政報告》終公佈細節,讓私人發展商透過增加基建提高私人地皮可建樓面面積,但規定新增樓面至少達5萬平方米及可提供1,000個單位,七成樓面需撥予政府建公營房屋,並設立由非官方人士組成的顧問小組審批申請。有團體質疑小組或多由專業界別組成,難免與發展商有聯繫及涉利益衝突,促加入民間團體監察。
記者:鍾雅宜
去年《施政報告》提出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醞釀一年終有細節出台,今年《施政報告》公佈,計劃將於明年初接受申請,期望善用市場力量,盡早釋放部份政府尚未規劃和研究但已整合業權的私人土地,加快短中期房屋供應。
目標10年內有單位落成
政府消息透露,當局要求發展商可在整合本身土地業權後研究並提交建議書,如何以基建發展等增加土地可建樓面面積,而在新增樓面面積中七成樓面需作公營房屋或首置用途,其餘三成可保留作私樓發展。計劃申請期為三年,可批核的私人士地最多為150公頃,期望10年內有單位落成。
消息稱,當局未有限制可申請計劃的土地面積,但期望面積至少有2至3公頃,需作高密度發展,新增樓面至少達5萬平方米及可興建1,000個新增單位,發展商需收齊發展範圍業權,若周邊涉及交通基建的零散土地,政府可協助收地,發展商需承擔整幅土地,包括公私營房屋的基建及渠務等成本,並需向地政署補足地價,但基建成本可在地價扣除。當局亦會要求發展商劃出足以興建足夠樓面的土地予房協或房委會,由他們興建公營房屋或首置項目。
為免生態敏感土地受到影響,當局規定六種土地不能申請,包括自然保育區、海岸保護區、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涉濕地等其他指定用途地帶等,例如南生圍等地就不能申請。針對外界官商勾結爭議,政府將成立顧問小組提供意見,最後由行會審批申請,再進行城規和補地價程序。
團體促顧問組加民間成員
消息指,顧問小組由非官方人士組成,政府在收到申請後會公開地點和土地面積等資料,正考慮公開相關業權人資料,顧問小組會閉門商討,但決定會公佈,發展商補地價金額亦會公開,為加快發展,當局期望補地價程序在18個月內完成。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指出,負責審批的顧問小組雖屬非官方成員,但估計多由專業人士組成,而不少專業人士均「打發展商工」或與發展商有連繫,難免有利益衝突,認為此制度應加入民間參與,才能稍為釋除官商勾結疑慮。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認為,規定由政府負責建公營房屋,較以往建議由發展商興建好,令房屋質素較有保證,他又認為顧問小組加入民間組織以釋除官商勾結疑慮未嘗不可,若外界擔心專業人士牽涉發展商利益,可能邀請大學教育等學者任小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