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暴之戰】
一場反送中運動,暴露了香港警察各種黑暗手段,卧底警滲透示威者組織、休班警突襲拘捕、被捕男女新屋嶺性侵指控,8.31太子站懸案等,暴行罄竹難書。這一切都令市民想起德國的納粹秘密警察「蓋世太保」,潛伏在人海中搜捕政敵和猶太人,在不見天日之處施以酷刑。即使秘密警察未必涉及綁架或暗殺,但監控一定少不了。
在民主國家,也有情報機構如美國FBI、英國軍情五處MI5,在英治年代的香港,皇家警察轄下也有「政治部」。前特務羅亞所寫的《政治部回憶錄》,就揭示港英政府曾監控、滲透左派人士及組織,對高官進行絕密審查等。回歸後,坊間一直盛傳警隊轄下的「保安部」是「政治部」的翻版,去年路透社的報道更引述消息,指保安部加強國防方面的監控,對象是十多個政治及非政治組織。雖然警方多次強調不曾重組政治部,但近年大幅增加的反恐開支,警隊上百億的撥款,令人憂慮此事屬實。
「我想在香港,只要是由選舉產生、有民意基礎,或所謂反對派,都會遭國安人員監控。」2014年8月,民主黨立法會議員涂謹申遭神秘人跟蹤,報警後發現是中共情報人員,令中共在港的地下活動浮上水面,令人譁然。涂謹申指國安會潛伏在中聯辦、出口公司,或與個別人士直接聯繫,「好多是記者、政府部門,甚至包括警隊。」至於潛伏的日子,可超過十年,「他們甚至在警務處處長知情之下,一邊做警察, 一邊做特務。」
回看港英年代的政治部,其架構上隸屬皇家警隊,實際上由英國MI5直接指揮,現時的保安部又是否向中共直接滙報?涂謹申指,國安與保安部是分家的,只會在某些情況下交換情報,但基於不信任及保密理由,中共會自行搜集某些機密情報,甚至派員到特區政府不同部門做線人。「國安部是內地部門的命根,懷疑特區政府的警察部門充滿西方的間諜。」隨着港府向中共獻媚、警方與內地連繫加強,路透社曾引消息指近年保安部由反恐、維持本地治安變為執行更多政治任務,加強國防安全的監控;2018年,陳浩天的民族黨被取締,700多頁的證據就被指保安部有份製作。
以反恐做煙幕 監控異見人士
這顯示保安部越來越像「秘密警察」,即與對刑事罪行進行檢控的一般警察不同,其首要職能是維持國防安全、監控異見人士等。時事評論員劉細良解釋:「秘密警察和刑事偵緝的狗仔隊不同,那些是處理刑事罪行,但政治部更多是處理監控、滲透、策反,監控對象不是刑事罪行犯,更多是政治團體、政治組織。」翻查近年財政預算案,香港警隊每年獲撥款上百億計,本年度更首次超過200億元。在2018年,保安局又成立跨部門反恐專責小組,涉及開支2.65億元。這大筆撥款令人質疑,警方是否用「反恐」做煙幕,對付境內示威或作出政治監控。兼任立法會保安事務委員會副主席的涂謹申批評:「它(保安部政治監控)的包裝一定是與刑事和安全有關,但數字絕不應如現在急升。」
在預算案文件上,警方四大開支中的行動單位涉及人群管理、騷亂、反恐活動等,但政府沒有交代撥款的細項及用途。涂謹申指,他曾多次在立法會提出質詢,但不獲回覆,「政府只是指這些是秘密工作,那些撥款又不能夠問,這十年也是這樣。市民擔心活在極權的監控內,絕不為過。」他又指,在民主國家,情報組織會有國會、委員會或相關專業的議員來問責,但香港是「冇王管」,「由不是民主產生政府之下的警隊自把自為,做一些威脅市民自由人權的工作,卻無任何管制。」
燈柱辨識人面 私隱如同透明
卧底行動,也會令人聯想起秘密警察。一般而言,警隊在反黑行動也會派卧底混入黑幫,儲到足夠證據就拉人。不過在近月的反送中運動,警員罕見地介入政治行動,喬裝成示威者。雖不肯定警員來自哪個部門,但就被質疑,他們不只是收集情報這樣簡單。
「很多前線抗爭者表示,卧底煽動他們,例如第一次卧底在銅鑼灣時,煽動他們攻擊警車,當你在最前線擲汽油彈,後面那些不就成了極端暴力分子嗎?然後警察就去拉他們,這些叫誣陷。」回歸前,劉細良曾是民主黨的研究部負責人,當時他認識皇家警隊高層,對方曾向他提及不會以暴力抹黑反對派的行動。「當時警隊有一個很清楚的界線。他們說不會offensively(惡意地)派人滲透一些被中共視為反動的組織,即主動幫你製造衝擊。如果他要每年搞亂六四集會有多容易,不就是派卧底到支聯會,用支聯會的名義去衝擊不就可以嗎?以我所知,當時警察不會這樣做。」
被問到政府的監控會否由異見人士擴展到全香港人,涂謹申說:「資源始終有限,無可能監控幾百萬人,但十萬就有可能。」他舉例,蘇聯時期的KGB特務組織,就是層壓式監控,要隨時提防身邊人,「例如你是學生,他就安插學生在你旁邊,或讓任教教授報告你的行蹤和有否激進或反政府的思想。」他指出,因港人有自由意志,很難做到互相監控,「香港政府始終都要扮還有法治,沒可能這麼張揚。」然而活在廿一世紀,形式可能是滲透、科技監控。「如果更多中資機構成為你老闆,放更多中國共產黨的人做你老闆和同事,放更多中國共產黨的人滲透政府,不就可以了嗎?例如每一個街角都有燈柱,是高解像度的,人面辨識的那就冇得走。單是一部手機,已記錄所有你去過的行蹤、相片、聯繫、電話、訊息。只要加強這方面的操控,你就等於完全透明。」
記者:〈果籽〉專題組
攝影:〈果籽〉攝影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