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跟香港的文化截然不同,但每位老人家均希望活得有尊嚴。在香港從事安老服務的80後羅凱寧,是文化村董事總經理,在日本留學時見過當地人如何發展銀髮市場,便希望將相關經驗引入香港,將安老行業融入社區,令公公婆婆活得自在。
羅凱寧的爺爺是人稱「中環釘王」(又稱「九叔」)的裕泰興創辦人羅肇唐,如今她接過爸爸羅守弘在2001年創辦的安老業務,決心大展拳腳。她其中一個最大項目是於屯門虎地興建一幢8層高、佔地6萬呎的高級安老院舍,預料明年落成,該計劃是政府鼓勵下首個在私人地皮免補地價興建的安老院舍。
羅凱寧指,香港土地不足、護理人手短缺,行業難免有參差,加上政府有很多防疫的衞生法例要求,令老人院變成禁地一樣,觀感不好。至於日本,面對龐大的安老需求,提供特別護理的老人院同樣大排長龍,但日本已着力提供各種家居及社區照顧,讓支援融入社區生活,建立可互相照應的老人社區,「日本老人家好鍾意自立,佢哋唔想靠人,所以尤其交通配套已做得好好,坐輪椅要搭鐵路、轉巴士都完全無問題。」
引入日本軟餐
基於相關法例,香港老人院目前未能仿效日本和北歐般完全融入社區,但羅凱寧強調屯門的新院舍非常注重生活品質,例如社交生活空間較多、善用戶外空間讓老人家有公園散步等。她亦引入日本軟餐,將軟餐粉加入食物攪拌,令質地變軟,再用模具還原食物造型,不同食物如雞髀、牛扒、鮑魚等都能做到,務求令老人家食得開心。
十幾年後,香港很有可能成為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佔人口30%),安老服務需求只會越來越大。她指,要讓老人家活得快樂、有尊嚴,便要懂得尊重,「爸爸當初發展安老業務時,點解要叫文化村,因為佢覺得老人家係一個知識文化寶庫,我哋應該好好尊敬佢哋,俾多啲好嘅服務佢哋,居住環境就要好似一條村咁,令大家生活喺同一個社區一樣。」
記者:鍾耀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