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牛津大熱故事書ORT 暗藏遊戲搵眼鏡伯伯

【教養之道】牛津大熱故事書ORT 暗藏遊戲搵眼鏡伯伯

來自英國的故事書系列Oxford Reading Tree(ORT),在本港的教育界和家長界無人不識,不但許多幼稚園用來作英語教材,不少家長更視之為閱讀好物,連大小圖書館都有整套ORT供小朋友借閱。一本ORT故事書很薄,若只讀文字,不足一分鐘讀完;但若懂得玩,卻可以玩上半小時,出版社幼兒教育部的經理說:「ORT不只用來讀。」

字多、字深,並不代表那是一本良好讀物。「一本好的圖書,要有趣、能啟發小朋友的想像,可提高他們對閱讀的興趣,讓他們慢慢進入英文閱讀的世界。至於用字準確、排版和插圖精美,就是最基本的了。」牛津大學出版社(中國)有限公司幼兒教育部出版經理張煒儀表示,即使有一本好的圖書在手,家長「懂得用」或「不懂得用」,所產生的效果也會差很遠。

Oxford Reading Tree深受全球小讀者歡迎,其中The Magic Key系列的故事迷倒大批小粉絲。

找眼鏡伯伯(紅圈)是最令小讀者驚喜的遊戲。

Biff三人和小狗Floppy在港擁有不少小粉絲。

「大茄」左穿右插 小孩睇得好開心

ORT是一個極龐大的書系,按小讀者年齡及英語能力,分為十三個級別,合共有多達1,008本故事書,適合學齡前至小學的小朋友閱讀。隨手翻看初級的ORT入門圖書,書中的英文文字簡單,也只有十多二十頁。張煒儀說家長若只讀文字,那並未完全善用這套圖書,「好好利用故事書,有很多遊戲可以玩,一邊玩,同時一邊幫小朋友認字練音。」ORT有一套供老師參考的指引,教老師怎樣善用這套書,她則向家長介紹了幾個遊戲例子。

其中一個刻意安排、在大部份ORT故事裏都隱藏着的遊戲,是「尋找眼鏡伯伯」。看過這套故事書的小朋友都知道,ORT的角色主要圍繞Biff、Chip和Kipper一家,但故事裏卻有一個「大茄」,他既沒有角色、亦從無對白,只會在插圖出現、甚至偷偷摸摸的現身。他是一位戴眼鏡的伯伯,他有時爬牆偷看、有時扮作路人甲、有時故意遺下眼鏡。

「這位伯伯可以說是一位大配角,有時有頭髮、有時又冇,他有時是鄰居、有時是掃地伯伯,從來無人知道他真正身份,但小朋友讀故事時無端端看到他,都會咔咔地大笑起來。」張煒儀笑說。每本ORT的首頁,都印有伯伯的眼鏡,並特意提示小讀者要留心插圖。

張煒儀說ORT不只用來讀,更重要是用來玩,這才會令小朋友愛上英文書。

透過故事插畫 過渡認識文字

但為甚麼ORT要安插這樣一個奇怪的角色?原來,ORT的插畫家Alex Brychta成長於布拉格,父母是藝術家和插畫家,他們的工作室有大量書籍,當中大部份是漫畫。少年Alex注意到一本他愛翻閱的南美漫畫作品,經常有一副與內容無關的眼鏡出現,令他覺得十分有趣。因此,當他負責ORT的插畫時,就將這念頭應用在ORT之中,並相信這樣能增加小讀者閱讀時的趣味。

除了尋找眼鏡伯伯,張煒儀還介紹另外三種遊戲(見另稿),讓家長好好利用這套圖書。她解釋,很多幼兒在看書時,會出現由圖畫過渡到文字的困難,即他們喜歡看故事書的插畫,卻抗拒認識文字。這幾種遊戲主要是將故事、插畫、文字三者連在一起,讓幼兒藉遊戲慢慢進入文字世界。

ORT點樣玩

尋字遊戲

父母讀故事後,可請子女在書中找出名詞如furniture、sofa的字和圖;同時亦可引導他們找出動詞如climbed、jumped,甚至標點符號,令孩子對文字符號有更深印象。

角色扮演

ORT故事有很多對白,父母可以用不同聲音飾演故事書中不同角色。此外,父母也可以和子女各自飾演一角,輪流朗讀,訓練子女認字和英語會話能力。

討論插圖

插圖在ORT十分重要,父母可利用插圖為工具,向子女提問涉及歸類的問題,如:圖中有幾多人?有動物嗎?看到哪些食物?這些問答均可加強小朋友的觀察力和邏輯感。

ORT變OST 簡化英文適合香港小朋友

ORT在英國面世32年,現已被繙譯為15種語言,在超過130個國家發行,全球小讀者多達3,000萬人。來到香港,則出現了某程度的「本土化」。張煒儀解釋,牛津大學出版社針對香港幼兒學英文的程度和應用習慣,將部份ORT故事書的文字略為修改,經修改的系列稱為Oxford Story Tree(OST),按程度分七個級別,共有104本。

「香港的幼稚園主要購買OST作為教學用途,至於家長,可以自行選擇ORT或OST。OST兼備點讀筆,可以讓小朋友聽到正宗英國腔調的英文。」

過去式變現在式

她續說,OST修改的文字,主要有兩部份。其一,由於ORT是故事,因此書中的英文主要用past tense。然而,對香港的幼兒來說,英文是第二語文,初接觸英文時用present tense會較易入手,因此OST將ORT的過去式全部改成現在式。例如:「Everyone was frightened」改為「Everyone is afraid」。

另外,在敍述上,會將ORT的英國本土文字改得較簡單直接,好讓香港的小朋友更明白故事內容。例如:「Anneena's mum couldn't get the boy. She couldn't go on the ice」改成「The ice breaks. The boy falls into the water」;Anneena在OST也改用較簡單的Anna。她強調,由ORT修改成為OST的文字,全都經由英國總公司的語言專家審批,至於內容和插圖則和ORT一樣。

至於ORT的面世,要說到作者Roderick Hunt的軼事。Roderick從事教育工作多年,熱愛給小朋友講故事。由於大、小朋友反應熱烈,他的朋友便鼓勵他將故事寫下來,從此Roderick展開寫作之路。後來牛津大學邀請他合作出版故事書,成功令主角Biff、Chip、Kipper和小狗Floppy大受歡迎。

同一本故事書英國的ORT(左)和香港化了的OST的分別。

採訪:譚暉
攝影:周芝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