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造星II》第一輪的賽事已播到一半,96位參賽者中選出60人入下一輪,賽制是每位參賽者有一分半鐘的表演,過程中由五位評判評分,喜歡的就保持藍燈,不喜歡的就轉紅燈。而準則是:五盞藍燈的可以晉級;四盞藍燈暫時晉級;三盞及兩盞藍燈進入復活區,如果五盞及四盞加起來都不夠60人,就在這裏再選出來填補;一盞甚至全紅的,就要即時離開。
好了,要看表演了,要評分了,我們給得最多的是甚麼?就是三盞藍燈與四盞藍燈。我身邊就有朋友問我,為何明明他覺得很靚仔很有潛質的,給了三盞燈要出局,明明看似樣子平平無奇不像可以捧得起的,又給了四盞;有些很誠意很值得給他機會的只有三盞,有些唱得很普通態度又好像很差的又給了四盞,總之就是「好唔公平呀!」
首先,我會答任何機制都沒有絕對的公平,當我們知道要一天之內看完96個表演,都知道精神狀態與體力上,都沒可完全保持到絕對相同水平,而有部份參賽者又要等十多個小時才能上台,演出水平也一樣不一定能保持到。然而,分幾天比賽又如何?又有機會評判們睡醒了一覺,事隔十幾小時觀感又會有不同;而對於參賽者,有些多了幾天練習,又或者聽了評判給前一批參賽者的意見而有時修改表演,又是另一種不公。
另外,各位觀眾在電視上所看到那些參賽者背景,甚至參賽者們互相相處了一段時間感受到的「誠意」、「人品」以至「背後故事」,評判是完全不會知道的,我們看到的,就是一個從未見過的人,走上台表演了一分半鐘。而再坦白點說,除非他真的靚仔得好緊要,還自信得遠遠看來已很有台型,同時張參賽者照片拍得很好(你知有很多人拍照時表情很易出事,而讓照片比真人差的),否則以我們的距離,很多樣貌在電視近鏡看來算是中上的,其實在我們幾米遠的距離來看,只要他站得不太有自信,就已經很難感覺到他是「有型」、「靚仔」、「有得做」。
換句話說,我們四個評判,其實是全香港,甚至是全錄影廠中唯獨看不到任何電視近鏡的四個人,所以你見我們的評語,大都是出於舞台感,與電視觀眾可能有些分別。
故此,真的是分半鐘的「現場演出」定輸贏。外表普通,但演出出眾而有特色的,四藍的機會會很大;樣貌近看不錯,但表演失準的,三藍的機會又很大。而評判們又會互相留意,有小瑕疵而又有人按了紅,自己就未必要再按,希望有潛質的都還留有復活的機會。
公平嗎?其實當所有參賽者表演時的處境都一樣,某程度上都是公平的,只差在我們未必能滿足到電視,甚至經常朝見口晚見面的參賽者,覺得某些參賽者「其實都不錯」的要求而已。
然而最重點是,三藍不代表出局。大家等睇吧。
撰文:陳詠燊
奮鬥房
《逆流大叔》編劇、導演,寫了18年劇本,自覺最代表到個人思維其實係《追擊8月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