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東京新農夫(東京農業行之三) - 坪原猴

【越陌度阡】東京新農夫(東京農業行之三) - 坪原猴

這一次東京行,我遇到了四位年輕農夫,他們各有自己的獨特故事。前兩篇提起的年輕人「大原」,很早立志從農,報讀職訓式的農業高中,鐵了心吃這一行飯。跟讀大學的農業系科不同,農業高中主要是培訓前線的農業工作者,在歐洲各國都有類似的制度,很多時是配合農家子弟的需要而設,但現在有些年輕人厭倦都市,嚮往簡樸的農民生活,令這些課程也有非農民子弟報讀。

可是聽大原說原本同級的幾十個同學,在畢業幾年後只有他一人繼續留在農地上奮鬥,畢竟,農業是一行體力活,前景模糊,要堅持也不易,濃厚的栽種興趣是大原的最大原動力,只是空有夢想的人是捱不過去的。

柴海先生甚至購入附近一所百多年歷史的老房子居住,絕對是熱愛農家生活的人。

我們也到了位於涉谷的WE ARE THE FARM餐廳,裏面的蔬菜全由自家農場ALL FARM生產。

這部植苗機非常有趣,只需一會便可定植好一行數百株的菜苗。

建立品牌 打響名堂

另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松本」,他跟大原很不同,畢業於東京農業大學,跟退休的父親一起開水耕番茄溫室,兩父子一起發農業夢。松本爸爸本身也不是農夫,專業是食物的加工及安全工作,因為祖傳了一片數千呎的土地在市內,便興起跟兒子合作開農場的念頭,搞在地的優質水耕番茄。我們當然驚訝他們為何不建屋呢?他說東京的地稅、建屋稅與雜費十分高昂,未建好屋賣出前要先負上一大筆債務,反而轉營農場就有種種豁免。兒子讀農、老子從事食品業,便成立了「Farm 柳澤」的東京番茄品牌,供應優質番茄以及番茄乾產品,雖然剛剛成立,仍未能收支平衡,但看得出父子兩充滿夢想,想把「Farm柳澤」的名聲打響。

這兩個例子都是發生在東京都內周邊,限於土地空間,想再進一步拓展是頗有難度的,他們仍在建立技術與品牌的階段。另外兩個要談的朋友比較年長一點,都已經三十歲出頭,他們是更早「瞓身」進行東京農業改革的先鋒。為了解決東京都農地細碎化的問題,他們的農場都設於成田機場與東京之間、千葉縣的廣闊農地上,我們第一天便直接由機場去拜訪面積達十一公頃的「ALL FARM」。ALL FARM其實是由三位年輕人於五年前成立的一個farm to table模式企業,兩位負責開辦餐廳(名為 WE ARE THE FARM),餘下的一位「寺尾」先生就負責搞有機農場,生產供應給自己餐廳的食物。

寺尾先生過去也不懂農業,坦承是邊做邊學,其實我看他的農產品質素、管理及技術是有點比不上之前談過的老農夫,但他更有市場觸覺與想法,打的招牌是餐廳全用自家生產的有機農作物,童叟無欺,歡迎食客到農場參觀(不像香港的farm to table,碟上可能只有一條葱是本地農場所出)。寺尾先生用了大量的機器去減省勞動力,而且減低土地的生產比率,讓土地的休息與管理更合乎效益,那十一公頃的農地只需招呼自己旗下的八間餐廳。

窺探都市農業的可能性

最後一位是柴海先生,農場同是位於千葉,也有八公頃的規模。他是農民子弟,讀的也是農科,可是他並沒有繼承父親的農場,反而跟老爸各有各做,走的是大規模有機生產路線。我們到訪了「柴海農園」的其中一片新開土地,目測最少也有兩三公頃,由防風林好好保護着,看着年輕農夫駕着農機在落日下工作,安靜祥和。柴海先生雖然只有三十多歲,但農園的社員已有二十多位,一半以上從事包裝工作。「柴海農園」供應蔬菜予超市與餐廳,是薄有名氣的企業,近日更積極開發自己品牌的醃漬蔬菜。

在東京的農業轉型改革運動中,寺尾先生與柴海先生的案例可能是最成功的一類,未必有其普遍性,但卻讓我們一行香港朋友窺探到都市農業成功的可能,為我們從農的年輕人打下一支強心針,下一次就讓我闡述東京的政策如何加速農業的發展。(待續)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