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事:朝夕拾寶為古物覓新主人

港故事:朝夕拾寶
為古物覓新主人

在物質氾濫的年代,有人追逐潮流,貪新厭舊;有人卻將舊物當寶,人棄我取。簇新抑或陳舊,視乎你如何看待,上世紀的古物對生於21世紀的現代人可謂完全陌生,是新也是舊。回收舊物約30年的古物店店主馮永權(阿Wing)認為,所謂古老當時興的一股懷舊熱,說穿了只是江郎才盡開倒車的取巧把戲。用心製作、有設計有美感的舊物,只要找對了主人,便得以延續生命。
記者:張珮琪 攝影:梁瑞帆

喜歡搜尋舊物的人相信對阿Wing並不陌生,有裙褂店太子爺偏不做,反叛性格要往外闖,從事過不同工種,一旦缺乏新鮮感便留不住他,就只有收藏及買賣舊物的興趣能歷久常新,30年來他租過多個地方開古物店暨貨倉,態度從來沒變,對於「對到嘴」、惜物之人,將舊物轉贈又何妨?只要收入夠交租,不愁兩餐便足夠。

現時位於土瓜灣九龍城道工廈的3,000多呎古物店,取名「夕拾」,是借用近代著名作家魯迅回憶其童年往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店主由從前的one man band變成情侶共同經營,夕拾取意他們同樣做着拾舊物的動作。阿Wing女友、本地設計師黎小楓(Sylvia)笑他花心,不像收藏家般專一,未見過的、有故事有回憶的,即使是一個鞋盒都收藏,「我成日都話佢係『貓義工』,救得一件得一件。」

不過,Sylvia也不得不讚嘆阿Wing對舊物的觸覺銳利,「呢啲係佢嘅超能力,有一次踩緊單車,佢睇到夾斗車上面凸咗個手柄出嚟,佢即刻爬上斗,真係見到一架名牌單車,零件係原裝,唔係最新款,但只要泵氣就踩得。」Wing笑謂,一開始只是打算將舊物賣掉便算,誰知越多人知其地址後,「每日都有幾個收買佬上嚟問『我有呢啲呀要唔要?』,好似毒品供應商,然後就開始咗一條不歸路。我初頭一個人去救,救到我死咁滯,攞十萬八萬搵地方儲存,到冇錢救,𠵱家發散接收。」阿Wing口中的發散接收,是Sylvia的提議,「擺上fb group睇吓邊個嚟要,消息一出,啲人就會自己埋嚟搵我,民間有好多人做緊呢樣嘢。」

Sylvia認為古物店的角色是回收中心,將資源再分配,「有啲係全新、有啲係寶、有啲舊物係有歷史文化價值,搵一個啱嘅人去延續舊物嘅生命。報紙雜誌校刊成績表都係香港社會嘅一啲紀錄,有學者會借嚟做學術研究,有時好多老人院嚟借舊物勾起老人家記憶,我哋都好開心。」

阿Wing慨嘆:「好多人覺得做呢啲,免費返嚟,整理之後就可以賣好多錢。有幾多人買至得㗎,啲人又唔知道我哋整理、收藏、排列,唔知幾時先有人見到佢!」Sylvia連忙補充:「可能30年前買返嚟嘅嘢到𠵱家都仲喺度。」阿Wing還會拾級上唐樓的板間房,抵着積塵污垢,搬搬抬抬致損手爛腳;下雨天也要保住十個卡板的國民黨內附將軍簽名的書籍等等,但一旦要計較時間金錢、付出與收入不成正比,「你就唔會覺得做呢件事會好開心。」

他們希望感染到社會上的人懂得分享,「好多人會覺得如果淨係我有嘅,我賣幾多錢都得。我哋就係要推冧個巿場,等人哋唔好成日以為得佢有,我仲多過佢,普及化啲,唔係要嚟炒,所以我哋出咗名好麻煩。」阿Wing引述趕客例子,友人帶來另一位朋友前來購物,對方向阿Wing提議:「我第一次幫襯你,你平啲畀我吖,我將來會幫你買好多。」此言一出即惹怒他,「我話,你係我朋友帶入嚟,如果你下次一個人嚟,我係門都唔會開畀你,你唔好以為你有錢,同我買件咁嘅嘢,就喺度畀面口,客人永遠是對的呢啲態度,我唔受呢套㗎,你最好下次唔好再嚟!掉返轉頭,你第一次嚟買,大家順順利利開開心心,以後我送畀你都唔係問題。」

事實上,從前的阿Wing是會以拳頭來解決問題的,而Sylvia相對理性,會提出辦法避免麻煩,阿Wing笑說:「佢制止住我嘅無知、白癡、自以為是。同埋佢話畀我知佢哋後生呢代諗嘢嘅方式,唔會同年輕客人有代溝。」

懂他的人自然會懂,有客人曾向他說:「你唔好唔做啊,你唔做冇人做㗎喇。」更會付出雙倍價錢購買舊物以行動支持。秉持不獨食的理念,阿Wing曾一心扶持欲入行的小伙子,適逢他要搬店,對方稱朋友有地方可存放舊物,又可當場地佈景讓人拍攝,他答應了。但結果對方沒將舊物歸還,直至阿Wing向對方查問,他回答:「嗰次嗰堆嘢已經冇咗㗎喇。」後來他得知對方將該堆舊物賣了,大感失望。Sylvia說:「可能佢哋有自己一套說話方式,覺得唔使講清楚。我想盡量清楚啲,賣就賣,送就送,會免咗好多誤會同傷感情嘅事。」

記者問阿Wing有否粗略統計過舊物數量有多少,不似從前報道形容火爆寸嘴的他「回復本色」:「呢個係一個白癡嘅問題,連我自己有幾多嘢我都唔知,你叫我畀個數量你真係……」Sylvia即時解圍:「同埋好難計,一張紙都係一件(物品)。」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