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病了。不是形容詞式的病了,是真的病了。
抽離政治,撇開對錯,不少人的行為、心態、心理狀況,都和患病完全脗合。例如一反常態的行為、不能自制的憤怒、不理後果的心態、以至自毀的傾向。而這情況是正在影響很多香港人,包括示威者、執法人員、學生、和不少一貫沉默的市民。這些症狀,都符合情緒心理疾病的定義。彷彿,香港突然受莫名傳染病襲擊。有人形容是大家都中了毒。
佛學中有「三毒」之說,就是貪、嗔、癡,分別以鳥、蛇和豬代表。佛說,一切苦難,緣起這三種心理狀況。三毒各自生滅,亦互為影響,主宰眾人負面行為和心態。三毒中,嗔是憤怒、憎恨、厭惡、仇視等負面情緒。
佛學的特點,是除了指出問題,還會進行分析,從而提供解決方法。針對三毒,都有「解藥」。要脫離嗔毒,方法是「非嗔」。不是故弄玄虛,而是說明要知道有嗔毒這回事,知道自己正受它影響,從而遠離它。這是見地,亦即是診斷病因,了解病源。下一步脫毒方法,是培養慈悲心,建立仁愛、善良、平等的正覺思維。這是修行,是治療方案,是藥物,是手術。
佛學是宗教,也是哲學,也是心理學。雖然博大精深和實用,但始終三毒之說,未有全面的醫學研究實證。說回老本行,假如從情緒心理疾病角度入手,亦要考慮治療方法。
很多人對情緒心理疾病存有誤解,以為和生理疾病有明顯分別,患者可以自主控制情緒。我們很少會叫發高燒病人振作起來,憑意志努力退燒。但不少人期望三言兩語的勸導,可以令患抑鬱症的親友,走出陰霾。
治療情緒心理疾病要用有效方法。治療大規模、前所未見的情緒心理疾病,就更加需要有效方法。在病發高峯期,說教式分析肯定無用。家長式思維,希望用重典去治亂世,要受疾病或毒素影響的病人立即生活重回正軌,也多數會事與願違。醫學上,即使是嚴重精神病患者,我們將他拘禁,目的也不是要將他先標籤,再趕入絕路。而是希望給予治療,使他在患病過程中,不會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之後,能夠復原,或者至少可以重新融入社會。
面對前所未見的大規模疫症,就更加不是要尋找隱世神醫,亂投藥石。行之有效的實證醫學,才會是解決方法。我相信我們不缺乏流行病學、心理學、社會科學、歷史學等各方面的有識之士,共同研商。在個人層面,我相信佛學的傳統智慧,不繼續滋長和散播嗔毒,而是培養慈悲心,正念正行,推己及人。是會有幫助。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鄭志文醫生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