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淚彈與贖罪券 - 楊靜

催淚彈與贖罪券 - 楊靜

對香港人來說,催淚彈已是再熟悉不過的東西。整個夏天,空氣裏都殘留着刺鼻味道,中彈人不會忘記搔癢的皮膚、短促的呼吸和止不住的眼淚。

催淚彈當然也是人造出來的,醜聞纏身的惠特尼當代藝術雙年展終於落幕,這屆雙年展又名「催淚彈雙年展」。展覽開幕前夕,不少人驚覺惠特尼藝術館董事會名單裏赫然有催淚彈大亨Warren B. Kanders的名字。

Kanders為世人所知的第一張面孔是Safariland集團公司的掌權者。這家公司涉獵體育、休閒等多個領域,不過最大的生意是軍火和維穩產品。在美國加州、紐約以及南美洲幾個國家的示威現場,人們都發現警察釋放的催淚彈彈筒印有Safariland標誌。雙年展與軍火商的隱密聯繫一經踢爆就引起不小的震盪。要知道惠特尼是專注美國本土當代藝術發展的權威展覽,這意味着它身上本來就帶着鮮明的美國文化標籤。醜聞某程度上一針見血暴露出,美國藝術也許和美國社會的其他構成一樣,未能例外地構建於軍事經濟之上。

先後有十數名藝術家紛紛退展,一方面他們希望站在示威者一邊,另一方面退展也能給主辦方造成經濟損失和公關危機。不過雙年展仍然開放,灰頭土臉地撐數月才悄悄落幕。其實類似醜聞在藝術界已經是常態,大英博物館因接受英國石油贊助而廣受批評,蛇形畫廊CEO則被揭露持有以色列黑客公司而被彈劾。可在越來越奇觀、越來越貴的當代藝術圈,如果不是這些能源、軍火、房地產壟斷者,誰又有資本提供鉅額贊助。

這周蘇富比在香港的拍賣中,日本畫家奈良美智的作品被拍到2000多萬美元的天價,畫上憤怒的小女孩靜靜看着看畫人,就在不遠的地方,更加憤怒的年輕人正為經濟不平等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