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專題:屢「被斷交」台灣如何自處

兩岸專題:屢「被斷交」台灣如何自處

1971年,台灣被擠出聯合國,隨即迎來雪崩式斷交,由高峯時期的70個邦交國銳減至當下的15個。自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以來,名正言順但聊勝於無的邦交小國頻頻離隊,斷交傳聞也不絕於耳,而另一邊廂,無名有實的美台關係則日漸升溫,對於鞏固台灣的地位及區域安全發揮着重大作用,使大陸不敢對台肆意妄為。在兩者互相消長之下,台灣在國際上逐漸發展成「有實無名」、有悖「國家」之名的政治實體,也會面對在國際政治層面上失去話語權的風險。沒有邦交會如何?有學者認為台灣已進入多元外交新形態,邦交數量「無關痛癢」。
記者:李俊杰

蔡英文於執政期間,多次被中共以銀彈攻勢,成功挖去7個邦交國。

今年9月,台灣一星期內先後失去兩邦交國──所羅門群島及基里巴斯,使蔡英文的「斷交政績」躍升到7國。前總統馬英九諷刺蔡英文政府「不排除零邦交的可能性」。對於台灣目前的外交,台灣智庫諮詢委員董立文是比較樂觀的一位,指出大陸挖走台灣的邦交國是沒有意義的舉動。

「過去的主權觀念,在全球化的世界產生了很多變化……(對很多國家來說)台灣是準國家形態、準國家關係的外交關係。」董認為台灣成為一種新形態,體現在台灣與其他國家的NGO、社會、人民及公民團體連繫之上,如台灣學者、商人、非政府組織(NGO)在國際很活躍,被國際社會認為是友善、有用的夥伴,「這是一味強調『銳實力』的大陸做不到的。」

蔡英文於外交上被評偏重對美關係。

台灣人都知道一個事實:大陸身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其國際地位台灣撼動不了。惟大陸想台灣消失於國際視野之中也是不可能,董立文指出,持台灣護照的免簽國家多達百個,全世界也有超過百個台灣駐外機構,就是反映了世界的認可。

回顧歷史,台灣自1991年實行一連串憲政改革後,承認北京統治權的合法性。李登輝時代開始以「務實外交」政策,不再與大陸在「中國代表權」之問題上糾纏。在鬥爭思維及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下,大陸在對台外交問題上一直沒有靈活性。董立文直指,「過去五六十年,中共對付台灣從來沒有甚麼新意,就是挖邦交國、在國際場合抵制台灣,這產生了矛盾現象:中共把台灣問題完全國際化,搞到全世界都知道有台灣的存在。」

董立文認為,台灣與沒有正式邦交關係的美國有突破性的發展,「也是中共無可奈何的地方」。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共識下,2017年通過了《台灣旅行法》,授權美國政府所有層級官員可前往台灣與對應的人員會面,今年通過的2020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支持對台軍售。來自世界第一大國的實際支持,比起其他邦交國在聯合國的聲援明顯有用得多。

董立文

李大中

偏重美國關係 難爭取空間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李大中則對蔡英文政府的外交政策感到擔憂,問題出在外交平衡及國格之上。「蔡英文認為外交關係幾乎都是對美關係。」李大中批評,目前台灣未到最後關頭就已靠邊站,在中美競爭的格局中,「要面對被推上第一線風險,對台灣來說是不能承受之重,台灣應該爭取的是在大國間喘息的空間」。

李大中舉例,馬英九執政時採取「外交休兵、活路外交」,台灣尚可於世衞任觀察員,而他2016年也曾登上與大陸在領土爭議的太平島,也證明了「和陸」不等於損害主權。

「國格、主權、地位不是只跟大陸講,而是要面向全世界。」李大中強調,在國格問題上,邦交國是其中一個國際的主權象徵,即使民眾覺得可有可無,但邦交國確實可以在聯合國為台灣發聲。他特別提到,日本台灣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代表沼田幹夫即將離任,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頒贈其「特種外交獎章」,上頭寫着「我最敬愛的大哥哥」,這種說辭是於禮不合,「卑躬屈膝的態度就很糟糕」。

台灣總統大選將近,尋求連任的蔡英文形勢大好,李大中分析若蔡英文連任成功,按照過往陳水扁執政的做法,外交上將會更進取,如推動進入聯合國,而目前的形勢也在於中美兩國會向哪個方向走,因為這關乎到台灣會面臨多少壓力,「中美關係更加惡化的話,台灣也可能被端上枱面,過去的就不是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