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港鎮壓損經濟 或成北愛翻版

【財經專題】港鎮壓損經濟 或成北愛翻版

特首林鄭月娥及建制派一直打算以武力鎮壓示威浪潮,又以《緊急情況規例條例》落實《禁止蒙面規例》,期望減少示威人數,但緊急法先例一開,激起更大抗爭力量。多名經濟學者不約而同憂慮香港會重蹈北愛爾蘭覆轍,除了造成大量人命傷亡外,香港經濟亦會受重挫。當年北愛飽受政治問題摧殘,失業率暴升一倍,而警察、監獄設施的就業人數則大增一倍。

緊急法下,政府可剝奪私有產權、擴大警權、限制言論自由。全美大學排名頭30的維克森林大學經濟系助理教授梁天卓指,外資尤其擔心政府在任意實施緊急法下,不尊重私有產權。防暴警本周一已衝進新港城,而阻擋防暴警進入商場的保安,昨日被控阻差辦工,「如果警察鍾意就可以入商場,拉閘封舖,會影響投資者信心。」

死傷無數 失業率暴升

中大經濟系客座教授宋恩榮發文指,香港仿佛重演北愛爾蘭的悲劇。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北愛的社會、經濟及政治狀況十分不公平,例如地方議會選舉只有業主才有投票權,無殼蝸牛不能投票。1969年,北愛政府以武力回應大規模遊行,英軍進入北愛「止暴制亂」激發民憤,結果雙方不斷升級武力,這個150萬人的城市,於39年間因示威的死亡人數達3,500人、傷者達47,500人。

北愛死傷無數,經濟亦陷入停頓。梁天卓指,「當時北愛有幾個郡係經濟重鎮,佔愛爾蘭島三分之二生產,到最近北愛只佔愛爾蘭GDP三分之一。當時警暴、恐襲持續發生,但兩件事同時發生,所以都好難講邊個影響較大。」他引述歐洲政治經濟學雜誌2012年刊登的研究指出,有學者推測因警民衝突令北愛那十多年間的GDP,相比無衝突下,下降了15%至20%。

另一篇於1981年刊登在劍橋經濟學雜誌的論文,指北愛工業生產在1969年武力鎮壓前迅速增長,生產量在1958年至70年間,大增78%,但衝突發生後急劇放緩,至1979年後只微升2%。失業率隨之飆升,1970年至1980年間,北愛失業率由5.6%翻倍至12.6%,整體失業人數劇增130%。從事農業、各種工業的人口均下降,減幅由15%至43%。只有專業人士、科研、公共服務的就業人數錄得增長,其間警察、監獄設施的就業人數大增一倍。

未來發展取決中美貿戰

香港會否發展為北愛翻版,中環資產投資管理基金創辦人譚新強認為,取決於中美貿易戰。他解釋,緊急法會否再動用,並非受香港局勢所左右,目光應放在中美貿易戰上。在中美貿易戰有成果前,他預計再立新法的機會較低。北京現時顧忌外國看法,但假若中美雙方關係破裂,北京死心,到時將會以強硬手段,處理香港問題。
記者:孫樂祈













示威,北愛爾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