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前一日,終於下雨了,熱得要命的天氣也開始涼快,風中終於有了秋意。急雨如注,天色晦暗,想起秋瑾被斬決前留下的七個字:秋風秋雨愁煞人。
一九五五年毛澤東在杭州西湖邊對當時的浙江省書記江華說:「西湖邊的墳墓太多了,這些墳墓可以遷拆一下埋到郊區去,讓死人也過集體生活不好嗎?」於是,西湖孤山一帶的名人之墓就在一夜之間開始拆遷。當時的杭州市政府十分抗拒這一件事,告狀告到周恩來處,周恩來叫停,遷墳的事情才告一段落。如此過了九年,到了一九六四年,毛澤東的秘書胡喬木寫了一首詞,又提西湖邊的名人墓,說「土偶欺山,妖骸禍水,西子猶污半面妝。」毛澤東見了,興致大起。他去杭州常住西湖邊的「劉莊」,總覺得「處處與鬼為鄰」,於是下了批示,那年十二月二日晚上,西湖邊拆墳運動又起,名人墳墓拆了一個又一個,一個月之後,輪到秋瑾墓。
秋瑾墓水泥築成,用炸藥炸開,園林局的技術工人陳而揚把棺中骸骨一塊塊撿起放進一個陶瓷罐裏,拿去郊區雞籠山馬坡嶺一處山坡,挖了個土坑埋掉。陳而揚敬重秋瑾,怕以後找不到,便在下葬之處種了一棵小柏樹。西湖邊拆出來的名人骸骨,大部份都被移到了馬坡嶺「過集體生活」,處處名人遺骨,有的找得着,有的找不着。直到一九八零年,當局才照着陳而揚的指點,找到秋瑾骸骨,重新葬於西泠橋畔。
當年不喜歡「與鬼為鄰」的毛澤東死後,沒有得到安葬,天天躺在北京市中心供人參觀。附近居民自然與鬼為鄰。這樣也好,不然國慶節前習大大想要帶着領導人們去瞻仰,就沒這麼順腳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