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北得唔得】farm to table撐香港農業 素食館「全餸」本地菜

【脫北得唔得】farm to table撐香港農業 素食館「全餸」本地菜

【脫北得唔得】
香港的蔬菜九成由內地進口,但嘉道理農場旗下位於大埔的素食餐廳慧食堂卻逆流而行,百分百使用本地菜作食材,避免依賴入口食材。其中大部份食材主要來自嘉道理農場和餐廳旁的菜田,真正以farm to table方式全力支持本地農業。

位於大埔的嘉道理農場有一塊近十斗大的梯田,這個總面積相等於接近一個標準足球場的農地,每月平均可生產超過1,500公斤蔬菜,主要供慧食堂及農場內部使用,「這裏的田地全是有機耕種,不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以有機肥料例如花生麩和骨粉等種植。夏天出產高腳白菜、芥菜,還有秋葵和番薯等,冬天時出產的品種較豐富。香港的冬天較夏天適合種菜,因為夏天太熱。」打理了菜田近二十年的農夫珍嫂說。

除了嘉道理農場,慧食堂餐廳距離廚房十多米處,亦有一塊菜田種植食材,為餐廳提供補給,「我們所有的香草也是在此菜田自家種植,香草上做到自給自足。另外都有種一些食用花,如洛神花、蝶豆花等製作甜品和飲品,木瓜、香蕉等可製作甜品和醬料,還有小部份蔬菜可補充不足。」綠匯學苑項目經理張可欣說。綠匯學苑是嘉道理農場與政府合作的歷史建築活化項目,旨在將有過百年歷史、現為一級歷史建築的舊大埔警署,變身成永續生活學習園地,而慧食堂位於綠匯學苑內,是其推廣低碳飲食的食堂。

慧食堂位於嘉道理農場與政府合作的歷史建築活化項目、前身是舊大埔警署的「綠匯學苑」。

逆時令種植 「時菜」非當造

餐廳只做早餐及午市,提供飯、湯、餸菜、飲品及甜品等。早餐提供乳酪、風乾燕麥配豆奶等食品,售價由20至40元不等。至於午餐,則約有12至15款食物供客人選擇,每款17元,四款食物的set lunch則便宜一點,盛惠60元。2015年開業至今,一直強調全天候使用本地蔬菜,張可欣表示:「自己居住的城市,應該有自己的食物生產線,才可保證食物穩定供應。萬一氣候變化,或其他國家因政治經濟因素影響供應,我們起碼有部份食材能夠供應給本地人口使用。」

對於本地農業,除了能確保食物供應穩定,另一方面也能保護環境,「氣候變化問題越趨嚴重,當中有三分之一溫室氣體排放和食物有關。正常人每天吃三餐或以上,故每次的選擇都對地球有莫大影響,所以揀選食材供應地是距離越短越好,首選當然是本地食材,可直接減少碳排放。」

到茶餐廳或麵店點蔬菜,餐牌上或會有「郊外時菜」一項,然而「時菜」指的菜,都離不開生菜、菜芯和芥蘭等,彷彿這幾款菜是全年當造,事實上這些都是逆時令種出的蔬菜,張可欣說:「其實大部份餐廳的『時菜』不『時』,是不合時令。我們餐廳設計餐牌時,會按季節而推出當造食物,因應農夫提供的蔬菜而改變菜式。例如薯仔,冬天時才會用上,夏天時不會供應。」

本地薑檸檬批 四季風味不同

由於天氣適合,當造的蔬菜會生長得較理想,意味可減少使用農藥,且味道較鮮美,「『燕麥燴蔬菜』這款菜式在不同季節會有不同驚喜,夏天時便會有當造的通菜、潺菜和番薯葉等。不同時期種的薑會有不同辣度,所以『本地薑檸檬批』在不同季節嚐到的味道也不一樣,是大自然給予的不同風味。」

餐廳使用的醬料也是自家製,絕少使用現成的加工醬料。例如沙律醬,是以米糠油、豆奶、椰子油及咖喱粉等製成;又以木瓜加上香葉和香料製成木瓜醬。除了味覺上追求天然及無添加化學劑,餐廳會利用蔬果的黏合特性,替代使用粟粉等調味料,「例如『鷹嘴豆煎餅』,由於在夏天沒有生產洋葱,便會以潺菜代替,以其黏性發揮黏合作用,便可以不用粟粉等化學調味。」

不時不食的生活方式面對不少挑戰,夏天蔬菜選擇少,一個颱風隨時摧毀菜田,餐廳就以醃漬的方法保持食物供應穩定,「夏天有較多雨水,便會種些粗生的菜,如潺菜、通菜等,如果知道颱風將至,會提早收割農作物在餐廳儲存。我們會做一些醃漬,延長蔬菜的使用期限。餐廳旁邊田園的木瓜因早前打大風而掉下來,我們便將其變成泡菜處理,可以吃上幾個月。」

內地菜平一半 健康付出代價

使用當造本地菜有不少挑戰,不少餐廳正正因為成本問題而對本地菜卻步。慧食堂所處的舊大埔警署是活化古蹟項目之一,餐廳的租金得到豁免,讓他們可將成本投放到有機食材上支持本地農業。「大陸菜比本地菜平至少一半,一般在街市售賣。不知如何生產出來的蔬菜,10元可以買到兩至三斤;香港的有機蔬菜大約20多元一斤,如此相比便會覺得昂貴。但另一方面,如果跟入口的優質有機菜相比,其實本地有機菜一點也不貴。」

她又補充,其實食用所謂相對便宜的「進口菜」,對健康及環境也有影響,「有時我們會想,便宜一點控制成本是否更好?便宜背後的代價是甚麼?環境及大家的健康也要付出代價,卻沒有計算在蔬菜價格之內。」

餐廳現時亦與兩位本地農夫合作供應食材,同時舉辦烹飪班等,希望讓更多人了解farm to table的概念,從而加強對本地農業的支持,「希望更多人了解食材由農田到餐桌的過程,今天我們能以本地菜支撐餐廳營運,希望會有更多香港人踏出這一步。假若需求上升可推動本地農業,相信不止政府,消費者也會是重要的力量。」

記者:飲食組
攝影:〈果籽〉攝影組

本地農田夏天能出產高腳白菜、芥菜、秋葵、番薯等。

午餐供客人自選不同食物,燕麥燴時菜、青木瓜泡菜拌黑木耳、鷹嘴豆煎餅及自家製青醬拌飯,$60。

不同時期種植的薑會有不同辣度,「本地薑檸檬批」在不同季節嚐到也味道不一。

綠匯學苑項目經理張可欣認為表面上一般內地菜較本地有機菜平一半,但便宜菜價背後並未包括健康和環境所付上的代價。

以涼拌或蒸煮的方式烹調食物,務求令食客嚐到蔬菜原味,如圖中以高湯蒸煮入味的海茸高湯冬瓜。

燕麥燴蔬菜會以不同「時菜」烹煮,現時有當造的通菜、潺菜和番薯葉等。

開業近五年的慧食堂,堅持所用的蔬菜百分百來自本地農田,以「farm to table」方式支持本地農業。

慧食堂
大埔運頭角里11號舊大埔警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