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救兵】護士擬技術移民 競爭料趨激烈

【理財救兵】護士擬技術移民 競爭料趨激烈

財務分析個案
黎先生(33歲 )護士
黎太太(31歲 )護士
大兒子(3歲)、小兒子(半歲)

財務背景
黎先生與太太同為公立醫院護士,他們分別月入5萬元及4.8萬元,已工作了10年,十分穩定。他們手持現金50萬元,股票約80萬元,股息約5厘,而強積金二人合共70萬元,以及10萬元人民幣定期。
一家四口現時住在一層已供滿、未補地價的居屋單位,物業於2009年以190萬元買入,現時市值約550萬元。黎先生亦有投資物業,包括於2021年收樓的600萬元日出康城樓花,他已支付120萬元首期,按揭480萬元,月供1.8萬元;另外一層跟友人合資、樓價700萬元的馬鞍山樓花,將於明年開始月供7,000元,已支付35萬元首期。
每月開支方面,供樓1.8萬元(暫只計日出康城)、生活費1.5萬元、外傭月薪約5,000元、保險費6,000元、供養父母1.5萬元、小朋友學費6,000元;每月儲蓄約3萬元。

理財目標
眼見逆權運動沒有緩和迹象,夫婦萌生移民念頭。他們坦言最怕共產黨,近月看到警察執法濫權濫暴,更槍擊市民,對香港政府已完全失去信心。為了兩名孩子未來,不得不考慮移民這一步。
黎先生目標是3至5年內,移居加拿大或澳洲,讓小朋友從小適應當地生活。由於兩夫婦都是護士,打算以技術移民方式申請,但擔心移民門檻越來越高,財務上未能負擔。因此想請教專家,以現時的財務情況,是否足夠一家四口達成移民目標?現有資產又應如何製造被動收入?
他打算移民後繼續工作,若然找不到護士工作,即使在快餐店做侍應也不介意。假如申請移民失敗,則會將現有資產兌換成美股及美元,不再持有港元。

香港社會事件持續升級,很多朋友對香港前途都感到失望,留下來還是移民是很多人思考的問題。

主流的移民途徑一般分為「投資移民」和「技術移民」,澳洲和加拿大都差不多。投資移民一般是最直接的,但澳洲和加拿大的投資移民門檻並不低,至少也要預算約800萬港元,以黎先生一家現時的資產水平是不足夠的。

多做功課 為自己計分

不過,由於黎先生和黎太太兩位都年輕,又是護士,申請技術移民的成功機會或較高,但可預料競爭會越來越激烈,所以更加要做足準備。首先,要多做功課,為自己計分,以澳洲(EOI)為例,以黎先生的背景來說,達到65分的門檻應該沒問題,但當然分數越高越好,所以要了解當中有甚麼項目可以協助加分而自己又有條件做得到,例如要考好IELTS英語考試。

第二,盡快做職業評估;第三,緊貼相關資訊,例如澳洲的190州擔保簽證雖然比較複雜,但可能有合適的申請機會。當然,以上只供參考,最好仍然根據自身情況,諮詢專業的移民顧問。

至於理財方面,黎先生所投資和夾份投資的樓花,遠未到收成期,即使是假設香港樓市發展平穩,租能抵供款,但也未能創造太多的收入。順便一提,如果當中有由發展商提供的按揭計劃,未來轉按安排亦要做好。

投資宜分散至香港以外

至於已供滿的居屋,雖未補地價,但由於相關政策有望繼續寬鬆,可在移民後帶來一定的收入。因此黎先生整體的物業組合可以創造收入,但不要預計收到太多,若連同股息收入,可作為供養父母之金額,算是免了後顧之憂。

假如成功申請移民後,以「永久離開香港」為由提取強積金,連同現金,有100多萬元作為移民早段適應生活時的備用錢。若決心在外地落地生根後,才再考慮套現香港部份物業,並在當地再置業或投資,一步一步完成所有安排。

不過,黎先生也有馬上該做的事,就是將手上的現金、股票、強積金等等,配置於香港以外的地區,分散單一市場風險。移民後,相信可以繼續從事護士工作,收入不會太差,但除稅後收入可能比不上香港現時的人工,因此不妨趁現在再多儲一點錢。

總的來說,黎先生希望以技術移民的方式移居澳洲或加拿大,相信是可以做到的,總之坐言起行,做好準備,機會一到就可好好把握。

李澄幸 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