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文.樂】那些警槍教曉我們的事

【娛.文.樂】那些警槍教曉我們的事

黃炳耀在《逃學威龍》手握警槍跟周星馳說:「你想用佢殺人?佢係善良嘅槍呀!」我再看依舊笑到肚痛;然而想深一層,槍的發明本意不善,是為武器,要把攻擊他人的致命「距離拉遠」,讓人只需瞄準,不用埋身,都如隱形殺手。

不過我們親歷開槍現場的機會不多,反而電影的槍林彈雨,才是奇觀所在;《逃學威龍》以警槍說笑,其實無傷大雅,然而更多的電影槍戰場面,才是教化我們想像刺激的根源,卻因而淡化了槍擊暴力。

吳宇森的電影,就是國際公認的槍戰藝術,當中周潤發如起舞的不停轉身開槍演出,雖說失去後撞力的真實感,但觀眾感到目眩,是因為我們一頭栽進聲影與剪接裏,可就沒法抽離想到,開槍瞬間分秒的致命效果,會隨電影感拉長了時間與空間感,而變得虛幻。

是故電影娛樂的槍戰不真實,但就主導了我們對槍火的浪漫想像,直至到羅志良導演的《槍王》出現。電影是張國榮主演,說他在射擊場工作,也是比賽高手;然而因為意外,他開槍殺了人,卻忽覺用槍瞄向真人射擊的「快感」,於是踏上成魔之路,不住向人開槍。

那是少有香港電影會對槍的反思,而警槍在手卻又非為執法的曖昧慾望,似又掌握了無上權力,可以駕馭生死。槍枝本身就有男性性徵暗示,那份權力象徵大得如同滿足一個男人的自我認同與本能衝動。這可以解釋到,為何成龍或李修賢演過警察的電影,都曾說過他們失槍,而表現得垂頭喪氣;那當然是怕槍落在壞人手裏,但也必然有份與軀體相連的感覺,卻忽被閹割,失勢得惶惶終日。

張國榮在《槍王》裏有一整個槍庫,以至黃炳耀在《逃學威龍》失槍而隨時「咬糧咬得唔安落」,同出一轍,都關乎男人自我的膨脹與失落。不過為此更可圈可點的一部電影,是杜琪𥧌的《PTU》,說林雪飾演的反黑警長,竟被襲而失槍,要由任達華所飾的藍帽子,帶領一班夥伴,跑來跑去「私了」處處,意圖在一晚裏不作上報而尋回失槍。

說《PTU》可圈可點,除卻因為失槍,還有林雪演警長「係威係勢」 而教人失笑;但要警隊隱瞞尋槍,就難免可見一人失誤,要整個團隊同樣死頂的專業崩壞。話已至此,不免教人想到警察近日開槍痛擊少年,甚至也連帶近月政府高層少數人的失誤,也是整個團隊的死力支撐。

那些香港電影,雖說沒有道盡槍擊暴力,但象徵鮮明而教曉我們,一個體制的無能,就如一個失槍男人,起舞不成卻自吹自擂,僅為掩飾那抬不起頭的矛盾慾望。
撰文:陳嘉銘

娛.文.樂

陳嘉銘,以文字品評娛樂,用筆桿敲擊文化。在大學教授電視電影,於生活敬愛動物生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