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香港首任特首董建華獲北京授于「一國兩制傑出貢獻者」國家榮譽稱號,而當日力捧董建華上台的首富李嘉誠,因說了幾句關於「網開一面」的話,就被內地媒體及土共口誅筆伐,指摘地產霸權是造成社會深層次矛盾的根源。
年輕抗爭者不大認識董建華過去政績,對地產霸權造成的破壞亦認識有限,實應溫故知新。筆者日後會撰寫多篇文章,嘗試去分析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讓年輕一輩更了解香港的經濟和政治環境為何發展到今日的狀況。
九七回歸後,香港人對一國兩制充滿憧憬,中央政府亦放手讓港人治港,不像今天一般特首已淪為傀儡,聽任中央指揮。奈何董建華治港七年多,政府施政頻頻失誤,向財閥不斷送禮,導致財赤連年;一眾財閥分贓不均,不時上京告狀,破壞一國兩制。回歸後香港經濟持續低迷多年,最後要靠中央打救,逐漸失去港人治港,高度自治。
推八萬五房策 負資產湧現
回歸後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風暴,加上董建華推出八萬五房策,令樓價急挫,負資產湧現。董建華為救樓市,不時停止賣地,停售居屋,但同時又容許地產商以賤價、甚至免地價,更改土地規劃,興建大量發水樓圖利;結果令私樓供應大增,樓價連跌六年,直至2003年下半年才止跌回升。
董建華停止賣地和停售居屋,不經競投把數碼港交給財閥發展,令政府及房委會出現巨額財赤,每年財赤逾600億元。董建華為縮減財赤,1999年提出向新入職公務員大幅減薪,由長俸制改為合約制,又向資助機構(包括醫管局、專上學院及社福機構)推行一筆過撥款,引致出現同工不同酬,肥上瘦下情況,打擊新入職公務員和資助機構員工士氣。
董建華1999年取消市政局及區域市政局,不單令一眾議員及同工失去工作,還令香港失去培育政治人才的平台。為縮減財赤,政府及資助機構推出自願離職計劃,削減人手及薪酬支出。當日被減薪,以及被迫離職的公務員和專業人士,對管治階層失去信任。2005年3月董建華腳痛下台後,香港經濟好轉,大量公立醫院醫護人員離職,造成今天人手嚴重短缺的困局。
(社會深層次矛盾之一)
林本利
經濟學家、活道教育中心創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