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陌度阡】兩代之間(東京農業行之二) - 坪原猴

【越陌度阡】兩代之間(東京農業行之二) - 坪原猴

上次談到的岸野先生跟他的弟子「大原」,是個非父子相傳的農業傳承個案,在日本是比較特殊的,近年東京有了新農業政策之後才發生。年輕人大原家境不錯,很早便對種植深感興趣,要當個農夫(這也是新世代對從前以經濟及消費為生活目標的上代人大不同的地方)。他讀的是東京都立園藝高等學校,這種職訓式的學校不是培育學生上大學,而是及早培訓專業的園藝工作人員(香港的父母會接受嗎?)。大原一畢業便持續學習其他關於農業的課程,同時到不同的農園打工學師,並加入2012年成立的「NEO FARMER」行列,成為東京的「新農夫」。

可能大家會問,當個農夫也要參加組織?也要立個名堂?對。原來東京都對農業地的規管很嚴格,除了農夫自行承耕栽種,其他人是難以租得農地入行的。老農夫對由城市來的city boy也不大信任,覺得他們都是「玩玩吓」三分鐘熱度。為了連繫兩代人,當地的農業志願團體「東京都農業會議」協助成立的「NEO FARMER」社群應運而生。

白石先生講解他的授課形式。

日本的農場多數是設施化的大棚配合露地栽培。

以老帶新 薪火相傳

東京十年前剛開始修改農地、農業就業、訓練及資助等種種法規,2009年才有第一位「新任農業者」(即城市來當農夫的人,非傳統農家繼承人),到2012年也只有幾位,他們為了互相支援及討論農業發展,便開始每月聚會。協助他們的「東京都農業會議」藉這個聚會,吸引更多關心農業發展的機構、官員和想當農夫的年輕人來參加,後來更把這些新農夫稱作「NEO FARMER」(新農夫),有了名稱便不再像孤兒仔了,大家可以挺起胸膛嘗試發展東京都的新農業機遇,而且也有了更寬更廣的交流空間。

雖然年輕農夫有了自己的聚會,但仍需要前輩老農的教導。東京都農林水產部(等於香港的漁農署)便設定了一個尊崇的身份給予有興趣教授新農夫農藝的老農,叫做「東京都指導農業士」。老農要向政府申請及上課,待審批後才能成為專業的農業培訓導師,由當地的農業振興團體安排他們為新農夫上課,傳授農藝予農民子弟以外的人。這是一個很聰明的一箭三鵰辦法:1)一次過為老農夫及新農夫正名,大大提升農民的專業資格,讓原本的耕田人升格成為專業「指導士」,新農夫也可獲得對應的認可資歷;2)農業技術的傳承橋樑,老農原本不大信任新農,但現在他們是正式被認可的「師傅」,對教導下一輩變得非常熱心,老農跟新農關係變得密切,新農找地找學機會都易得多;3)解決人力及資源的問題,老農的舊農園一直欠缺人手,新農夫透過到農園實習讓老農獲得較廉價的勞動力。

茂密蘆筍 盡見功架

我們經農業振興課的菊池先生介紹,到訪東京其中一位最有名的指導士白石好考,白石先生跟一般的農夫大大不同,雖然一身農業工作服,但是氣派不凡,也不似一般日本人拘謹,不時用英語跟我們談笑。原來白石先生是東京大學農業系畢業高材生,二十多年前已開始有機耕種及都市農夫的教育工作,是東京以至日本的都市農業和有機農業先驅者,所以菊池先生及其他官員對白石先生都非常恭敬。白石農園面積約1.5公頃,座落練馬區較高的地段,是陽光非常充沛、土地肥沃的好地方。農園以功能計可分為兩個部份,大部份的田地用作農產品生產,有日本人常吃的椰菜、茄子、青瓜和番薯之類,但最令我眩目的是在一個大型設施內的蘆筍田,只是半年時間已生長至一米半高,而且異常繁茂。蘆筍是一種需要悉心栽培而且回報需時的高價蔬菜,內行人看到這一棚的漂亮蘆筍,便知道白石先生的功架。剩下大概三分之一的田地是城市人來學習的都市園圃,跟香港常見的格仔田不同,所有參加者都是以為期一年的學習模式運作,更着重有機耕種理念的傳播。白石先生另一為人欣賞的地方,是義務舉辦地方的幼稚園及小學的有機耕種體驗工作,讓社區的父母、小孩知道農業對環境及健康的重要性。雖然白石先生已經六十多歲,但仍雄心勃勃,向我們推介由他們跟外國社區園圃主辦的第一屆「都市農業世界高峰會」*,聯合世界各地的都市農業工作者到東京練馬交流,推動都市農業的世界發展。

幸好,東京傳統農家的萎縮情況不如香港嚴重,像岸野先生和白石先生等前輩農業工作者,終於在東京發展新農業運動時重新獲得關注及尊重,成為了知識和技術上的重要資產。但在香港,我認識的老一輩農夫十有八九已過身,剩下來有技術的老農夫應該為數不多,如果我們要跟隨世界都市農業發展的潮流,老農計劃應該是首要的工作。

*11月29日至12月1日在東京練馬舉行,除了正式會議,更有嘉年華會,想了解多點: https://bit.ly/2pAiWMt (待續)

撰文:坪原猴
新界邊鄉成長的野猴子,拾起父母的鋤頭想保着最愛的農村風光人情,希望每個孩子都能有赤腳走阡陌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