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白鐵行業30多年的師傅俞國強(Michael)平日寡言,但面對社會不平事卻絕不沉默,敢於發聲,日常也會透過創作,用自己的手藝表達對生活的想法。近月反送中運動持續,他夥拍社區文化組織開班授徒,教年輕人將一塊塊白鐵摺合製作成「和理飛機」,以傳統「打出」香港未來。
記者:黎國剛
攝影:溫瑞麟
55歲的俞國強自言是一名「和理非」,他笑說:「你叫我勇武,我走唔郁,勇唔起,咁咪和理非囉。」他千叮萬囑年輕人:「小心啦,量力而為!」課堂上顧名思義是打造「和理飛機」,學員可以自由表達意見,抒發感受。這一邊有男生悄悄喊口號「光復香港」,那邊角落即有女生和應一聲「時代革命」,俞國強聽在耳邊並無不可,總之就讓年輕人暢所欲言。
加配件變隨身飾物
只見學員跟着俞國強將一塊塊薄薄的白鐵(又稱鍍鋅鐵)或鋁片按紙飛機形狀摺合,用鎚仔左揼右揼做出大大小小的飛機,而飛機的邊緣需要再用銼將之修至圓滑,以防鎅手,之後就大功告成。和理飛機有用嗎?記者好奇問,俞國強卻答:「唔好諗有冇用,諗應唔應該做,諗太多就乜都唔使做!」
原來大件的和理飛機可以用作家居裝飾或擺設,小件的稍作加工鑽孔,配上其他小配件,就成為鎖匙扣或頸鏈等隨身飾物。來上堂的人肯聽你講,多數是「黃絲」嗎?記者再問,俞國強卻自嘲:「你知我啲廢佬嚟㗎啦,但鍾意講社會嘢。」他笑言:「唔理你黃定藍,只要有興趣,有人想揼(和理飛機)咪嚟一齊揼囉!」
對俞國強而言,打製白鐵製品是一門傳統手藝,值得傳承。早年白鐵廣泛應用於家居和生活用品,諸如舊式信箱、水桶、衣櫳、菜田農夫淋菜的花灑,以至米缸及克力架餅罐等,都會用上白鐵,但隨着70年代開始興起塑膠製品,很多白鐵製品都被取代。俞國強猶記得在80年代入行做白鐵,當時只得十多歲,專門造大型的白鐵冷氣風喉。當年入行的理由簡單不過,「讀書唔成就要搵嘢做,爸爸想我有門手藝,就搵朋友介紹咗我入行」。
雖然俞父本身是裁縫,但俞國強未有跟隨父親學師,因為爸爸曾對他說:「你唔聽教,跟我學唔得嘅,要出去畀人教!」於是他誤打誤撞入行做白鐵,直言為了「搵啖飯食」,「都冇諗過鍾唔鍾意」,結果揼足30多年。
當年這門手藝十分吃香,屬於建築工程的一部份,每逢有高樓大廈起樓或開設商場及店舖,必要鋪設冷氣通風系統,俞國強都「一定走唔甩」,到處有工開,「肯做就搵到食」。
這些年來,例如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的劇院、沙田馬場看台部份、鰂魚涌太古坊商廈、灣仔會議展覽中心部份食肆,以及金鐘或九龍塘又一城部份商舖等,俞國強都做過當中的白鐵風喉工程。
參與文化保育獻社群
即使到現在新建樓宇設置冷氣風喉,甚至用舊了的風喉系統需要翻新,同樣仍然採用白鐵材料,不能以塑膠取代。只是手打白鐵的傳統工藝已日漸被淘汰,現時做白鐵風喉普遍改用預製組件,毋須靠人手即場打做風喉。
做白鐵冷氣風喉是相當沉悶的工作,俞國強因本身性格內斂,卻孜孜不倦。搵食固然不成問題,但生活不止於此,俞國強也是一位對社會有意見的香港人,近年他透過創意將工藝融入生活。2010年底,他獲聖雅各福群會邀請參與「灣仔文化保育及活化計劃」,首次用自己的手藝製作小型的日常用品,做出一個懷舊的白鐵信箱。自此,他跳出專做大型冷氣風喉的框框,將白鐵活化成各式各樣的家居及生活用品,踏上保育傳統文化之路。
俞國強將傳統工藝生活化,除了還原逐漸消失於歲月中的白鐵信箱等舊物,更會創新求變,製作流線型椅子、茶几、花樽、相架和筆筒等,甚至用白鐵造出手機套及iPad套的新潮製品。近年俞國強不時應本地藝術家的邀請,或與文化機構合作,展出白鐵作品及開班教授年輕一輩,希望為白鐵工藝帶來新的方向與出路。
自嘲製「另類武器」
此刻俞國強用傳統創作和理飛機,與年輕人一起創造未來,但香港的傳統價值能否延續,還需要年輕一代的香港人共同努力。在這反送中修例運動期間,打做和理飛機似乎相當敏感,俞國強卻不以為然說:「摺吓飛機之嘛,如果咁都有問題,我都唔知仲可以做咩!」不過,他亦有感而發,揶揄最近警方將觀星筆講成雷射槍,自己所使用的白鐵也可能是警察口中的另類武器,「攻擊性武器,絕對肯定係,危險呀!」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