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校友研創業 - 左丁山

中大校友研創業 - 左丁山

上星期五及星期六,有事回中大一行,其中有「創業面面觀腦震盪」,主題是為了鼓勵、舉辦,提高中大畢業生的科技創業及將中大學者的科研成果轉化為商用產品,直接或間接地為中大提供一些長遠收益,再用於科研方面。這種大學教授/學生(多是碩士生或博士生)的創業合作模式,在美國甚為盛行,史丹福大學便是表表者。大學學者或校友創業成功,成為獨角獸或阿里巴巴的話,最大得益者往往是創投基金、企業創辦人和其他股東,大學反而得益不多。其實一些教授和博士生利用大學的研究設施及實驗室研究新產品成功之後,往往不動聲色辭職,出外創業,大學竟然一無所得,很不合理。左丁山於1980年代在投資基金服務,1986年馮國經博士牽頭成立香港創業投資協會(HKVCA),任創會會長,左丁山便是創會榮譽秘書,對創投的程序,略有認識,現在當然out晒,只懂吹水,去年便曾向中大領導層提議,必須研究大學如何可以在本校教授、校友的創業得到carried interest,不致手空空。

校友之中有勞維信博士(崇基)及劉小鷹(新亞)早已在內地科技投資界打出名堂。勞維信心繫母校,聯絡了一群校友回中大校友會議室吃三文治午餐,探討校友創業諸問題,他考慮周詳,找來法律(知識權及公司財務)專家陳偉傑博士/律師、林靖寰律師、黃宛婷博士等,在法律框架及知識產權方面給意見。數碼港、科技園的校友講目前科技投資情況,中大工學院院長黃定發教授、中大研究及知識轉移服務處處長李志明博士、科技顧問譚榮安教授、公共事務專家何安達及關百豪校友兒子關廷軒等,就各方面發表意見。左丁山便是南郭先生,午餐後又請來負責中文大學大灣區及一帶一路策略的副校長陳偉儀教授(生命科學專家)評述。目前勞維信博士倡議的中大創業組織機制原則上得到校友投資專家及科技專家的認同,距離落實時間,當然還有一段日子,不過踏出了第一步,希望以後能穩步前進。之後左丁山特別到百萬大道一行,見到幾位校友,亦是看到新聞之後回到校園到百萬大道拍照的。遇到一位社會學博士,來自美國,駐中大已超過一年,他說目前香港的環境,正是研究social movement的最佳地方,不明白一些美國學生為何因安全理由,而不來中大交換,他認為香港即使示威不停,論個人安全,還是勝於芝加哥、紐約。他覺得自己很幸運,碰上目前的場面,有大量資料可供學術研究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