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過往國際時裝品牌來港後,都會於購物核心地段,以高價搶租巨舖,但隨着多個快速時裝品牌縮減分店數目,甚至將分店分拆出租,減輕成本壓力,快閃店(Pop-up store)成為主流,令大型商場租務亦顯現壓力。
快速時裝集團ZARA、H&M及Forever 21先後攻港,於中環、尖沙嘴、旺角與銅鑼灣等核心地段開設旗艦店。ZARA於2004年來港開舖,官網顯示全港共有13間分店。ZARA於中環國際金融中心商場分店,面積約1.5萬方呎,該店舖將分拆約4,000方呎樓面,租予法國化妝品牌SEPHORA。
金融海嘯後助去庫存
Inditex前行政總裁Pablo Isla掌舵時過度擴張分店,惟近年網購盛行,令銷售受壓,Pablo Isla於2018年全球縮減分店355間。瑞典H&M去年關閉146間分店,今年開新店降至130間。
商舖租金高企不下,許多零售品牌轉用快閃店的市場推廣策略。這種透過「打游擊」方式的限時銷售形式,曾於2009年金融海嘯後獲多個品牌採納,以短租限定店形式,出售去季貨品,幫助去庫存,另有國際品牌利用快閃店,刺激銷售。分析稱快閃店為零售商省回高昂租金,跟簽長約租巨舖相比,所承受風險較低,而且為商戶發掘更多消費者購物喜好和分店選址策略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