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創意】不友善的中文 - 余家強

【有限創意】不友善的中文 - 余家強

調查指DSE考生最怕中文科,起初我以為是新一代扮洋鬼子之嘆。

當年不流行母語教學,吾輩科科英文,唯獨中文堂聽到廣東話,他鄉遇故知,份外親切,與老師特別多交流。為何忽變陌生?

現在枉稱母語教學,中文科首當其衝非母語──初中率先被「普教中」衝散,遷就新移民,本地生反而陌生。漢字變拉丁字符,像英文考spelling,普通話不普通啊!學校貪多務得兼教繁體簡體,電腦輸入法用拼音太慢,最好也識倉頡,卻又學與倉頡完全矛盾的部首查字典,更要依筆順!這些都僅入門,未涉及課文內容,還哪門子親切?下課,孩子回復自我講粵語、寫潮文,兩個星球。

白話文原意「我手寫我口」,但百年五四發展下來,頂多方便了北方人(嚴格而言只北京),特區當局為討好阿爺變本加厲,淪為洗腦工具。例如「夏天太陽很__」,正常填「猛」吧,標準答案是「毒」!「太陽很毒」根本北方方言,寫在教科書考你,你敢認自己識中文?毒呀!

DSE有幾難?且看一本應試訓練的雞精書,選鄭振鐸《海燕》做閱讀理解,引文:「小小的燕子,浩莽的大海,飛着飛着,不會覺得倦麼?不會遇着暴風疾雨麼?」然後問你當中運用了甚麼修辭手法?A層遞、B比擬、C對比、D排比。近乎猜公字,我哪懂?我敢說鄭振鐸也不懂,作家落筆時,並非想着修辭來機械式創作,會辨別似是而非的名堂,不代表會寫得好文章。考生日後投身社會,可能被老闆要求寫產品介紹/宣傳稿/周年報告,但老闆不可能問:「嗯,這篇產品介紹用了甚麼手法?」

未完,雞精書:「承上題,這種修辭手法如何幫助內容和感情的表達?」若考生上題答錯A,即使他本題把層遞法之好處答得頭頭是道,都零分,火燒連環船啊。王道正宗,考試應該一題計一題分,不應該複式,賭馬過關麼?猶如在問:「我心中想着硬幣某一面,你猜到公抑或字嗎?承上題,那一面的花紋設計有何特色?」除了不友善,別無形容。

我不怪出版社,不怪編者,都說應試訓練嘛,是公開試的確出過類似題目,他們才模擬,他們也適應得辛苦。如此考法對學生真有裨益嗎?已經非關乎智慧,關乎心術。當權者玩語言偽術,上樑不正下樑歪。

怎好意思叫新一代愛國愛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