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責的時間 - 楊靜

自責的時間 - 楊靜

作家馮驥才有部小說《神鞭》曾被改編成電影,講的是有武功絕活的練家子能用長辮當武器。電影前半部分有點像《葉問》,神鞭輕鬆拿下前來挑戰的洋人──時值晚清末年,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但我更記得是影片後期,神鞭加入義和團要憑武藝救國。野外戰場上,一群留長辮的青壯年男子前仆後繼衝上去,誓要把洋人殺個片甲不留,但對面八國聯軍氣定神閒、抬槍放炮,沒幾個回合,辮子們黑壓壓倒成一片,不多時戰鬥結束,哀鴻遍野。

這是講虛構歷史人物的功夫片,人物結局已有定局。但人們愛看,看弱小那方因着勇氣自信,硬要撞擊高牆,結果自然慘烈,但精神令人欽佩。當然劇中人大部分不懂熱兵器的威力,真心以為可用戰略戰術出奇制勝,只是歷史的殘酷並不因意志而改變。

十一的街頭亦是如此,蘋果直播鏡頭裏沙田的黑衣人進一步、退三步和荷槍實彈的警察周旋,把長椅當作盾牌擋在身前推進,眼看要到警察前面,速龍小隊的警車到位,人們又立刻退回去,不少人鑽進商場和住宅大廈,樓上天台有人撐着傘丟磚頭和雜物。這就是他們最激烈的攻擊了。家住附近的朋友發訊息說恐怖,又加句「中學生來的,十四五歲而已」,言語間又是可惜又是欽佩,還有內疚。

內疚是支持抗爭的成年人(尤其和理非)的普遍情緒,自責不夠決絕勇武,看到年輕人中彈挨打更是傷悲,落淚之後更要支持。因為覺得虧欠下一代,成年人某程度上交出話語權,「老餅」閉嘴向後生學習。但眼看這曠日持久的對峙愈演愈烈,顧慮更多的中年人也需要做些什麼。這個社會固然需要年輕聲音吐露絕望,但它的顧慮與恐懼也需擺在檯面。

事情不會在對壘之後結束,也許現在不說,到時自責內疚的還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