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政府公佈8月份零售數據,金額按年跌23%,為有統計以來最大跌幅;但若細看數據分項和金額,背後別具意義。8月份零售業總銷貨價值294億元,對上一次金額跌穿300億元關口,是2011年2月份的292億元,其時適逢新春這季節性因素;再往前數則是2010年11月的270億元。換言之,8月金額已回到九年前水平。
過去太依賴內地客
再細分部份項目,佔零售金額及比重最大的珠寶首飾、鐘錶及名貴禮物,8月銷貨價值跌47.4%,相關金額為39億元;對上一次低於39億元是2009年11月的38億元,金額回到10年前。事實上,珠寶首飾銷售數字早年已見頂,2013年4月創下131億元新高,近年則在60至80億元徘徊。
除珠寶首飾、鐘錶外,多個類別亦在8月錄顯著跌幅,服裝瀉33.4%、藥物及化妝品插30.0%,百貨公司貨品跌29.9%,眼鏡店挫26%等。然而,有兩個項目逆勢上升,分別是超級市場貨品及燃料,銷貨價值分別按年升1.9%及0.4%,金額分別達46.7億元及8.67億元;前者屬市民買日用品的場所,其金額達今年第二高,僅次1月份新春效應,反映靠本地客支撐民生項目,實際消費不跌反增。
外界預期,9月份整體零售數據與8月份相若,而最後一季市場亦不樂觀。零售股自年內高位累跌逾三成以上,即使社會運動抗爭完結,社會復元需時,短期內亦難回復舊觀。
惟以上數據反映,有本地客支持的零售業務依然「做得住」。回顧過去十多年,本港零售業收入依賴內地客,針對內地客的藥房、金舖和化妝店成行成市,結果把舖位越搶越貴,是時候反思舊模式是否到了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