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於香港九七回歸前後,紅色資本已逐漸滲入本港不同行業,公用事業、金融、地產行業都不乏中資身影;在經歷逾三個月反修例逆權運動後,紅色資本入侵力度只會越來越大。本報綜合幾個與香港民生高度相關行業,包括電訊、能源、水、航空、運輸、碼頭,闡述這些行業的中資足印,評估未來赤化潛在風險。
路透社早前引述消息人士指,中國要求央企加大在港投資,試圖通過投資獲得香港企業控制權;有分析認為中央或透過控制公用事業,以掌控香港命脈。學者認為公用事業戰略價值高,雖然取得控制權非易事,但中央施壓令港企作出讓步亦有可能。
中文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莊太量認為,關乎民生的行業最具滲透價值,例如電力公司,但要取得控制權非易事,「市場上都可以買到股份,但股權集中難買控制權,金額亦是一個考慮」。從政治角度,他不認為中央會透過買公司,並將之變成國企、央企,更想透過施壓令港企在政治上與其同聲共氣。
美國克林信大學經濟系副教授徐家健認為,內地有意在公用事業擴大版圖,「公用事業戰略價值高,就算唔係國企獨大,都會有一兩間國企身影」。他引用國泰作例子,倘收購成功,央企能透過直接監控,甚至列黑名單,令員工噤聲,不能表達訴求;但他亦擔心「(港企)好多生意都喺上面,(中央政府)可能會透過一啲規管去為難佢哋」。這不只是生意般簡單。
航空:國泰向中共低頭
香港作為國際航空樞紐,航空業成兵家必爭之地,中共十多年前對航空業虎視眈眈,自然先向「一哥」國泰落手。2006年國泰提出以82.2億元向國航及中信泰富全購港龍,同時入股國航,形成雙方互控關係;直至2009年國航斥63.35億元,從中信泰富手上增持國泰,自此國航及太古分別持國泰29.99%及45%權益,成首兩名大股東。
即使國泰股權握在英國人手上,在捲入反送中風眼後,被威脅限制飛越內地領空,多名管理層下台,不少員工被解僱。在中共陰影籠罩下,市場關注太古是否仍視香港為理想營商環境,抑或股權會否進一步轉讓予國航,以尋求更多政治保障。
海航近年亦向香港航空業埋手,此前集團在港擁有香港航空(前身中富航空)及香港快運(前身港聯航空)。2006年海航入股中富航空45%股權,旗下新華航空買入餘下55%,同年又購入港聯航空45%股權,搖身一變成兩航空公司大股東。
不過海航經營不善,終演變成不斷變賣資產及轉讓股權局面;海航現時仍是港航最大股東,惟唐英年家族、中信集團及無錫市交通產業集團有限公司正洽購股權,中資色彩沒變化。香港快運則已收歸國泰旗下。
碼頭:中資搶攻貨櫃業
香港70年代起積極發展貨櫃業,貨櫃碼頭吞吐量曾多年冠絕全球。香港葵涌貨櫃碼頭共五個營運商:香港國際貨櫃碼頭、現代貨箱碼頭、中遠國際貨櫃碼頭、亞洲貨櫃碼頭及迪拜環球港務。當中長和旗下香港國際貨櫃及九倉的現代貨箱,分別擁有12及7個泊位,兩者合共已佔總泊位79%,屬最大兩個營運商。
不過多個營運商背後都有中資足迹,招商局港口持現代貨箱27%股權;中國遠洋海運旗下中遠海運,分持中遠國際貨櫃及亞洲貨櫃50%及40%,中海碼頭發展持亞洲貨櫃20%。
儘管碼頭業未見央企明顯滲透,但可肯定是,2004年香港失去全球貨櫃吞吐量第一地位後,行業已逐漸凋零,排名拾級而下降至去年第七,被寧波、深圳、廣州等內地城市超越。香港貨櫃碼頭吞吐量已由2008年高峯2,449萬個標準箱跌近20%,至去年1,960萬個;香港轉口港角色失勢,吸引力大減,本港又一行業受制於內地。
運輸:港鐵被轟淪黨鐵
香港交通工具大部份由港資持有,但鄭家純家族旗下經營新巴城巴的新創建,早前曾傳有意向招商局集團出售交通資產,涉逾1,600架巴士及逾200條路線,作價近三億美元(約23.4億港元)。集團雖表示沒相關出售協議,但鄭家純家族向來對中央言聽計從,對《逃犯條例》修訂亦配合政府口吻,稱對本港營商環境沒大影響,又登報聲明反暴力,或許洽購傳言是踏出中資化第一步。
全港最大型交通系統港鐵,在內地擁有不少鐵路及物業項目,被內地官媒批評其接載示威者離開後,一遇上示威隨即採取關站行動,被示威者戲稱為「黨鐵」。
事實上港府為港鐵最大股東,持75%股權,等於間接由中央管控,可謂牢牢掌握最主要交通網絡,央企日後入股交通運輸業亦不足為奇。
電訊:5G採用華為技術
屬高度敏感的電訊業,多年來都是港資天下。李嘉誠旗下和記電訊多年來早已奪得市場佔有率,次子李澤楷2000年在中央背書下,以電訊盈科收購英資大東電報局,繼而分拆香港電訊發展多個品牌。新地郭氏家族旗下數碼通,過去亦一直穩健發展。四大電訊商中,中資身影僅通訊業龍頭中移動。該公司2005年收購華潤集團旗下PEOPLES,建立中國移動香港。聯通雖榜上無名,但持有電盈18%股權,換言之亦算佔一席位。
中移動有力全購港電訊商
不過,中資真正戰場非電訊服務,而是背後技術及設備。近年各國大力發展5G網絡,早前通訊辦亦指配5G高頻段頻譜予中移香港、數碼通、香港電訊,當中,中移香港及香港電訊均採用華為技術。雖然華為5G技術領先全球,惟早前遭美國封殺,稱該公司涉竊取資訊及保護當地5G技術發展等。
5G網絡上,中資電訊商在技術及設備擁龐大優勢。中移動、中聯通及中電信共同出資的中國鐵塔,是全球規模最大的通訊鐵塔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是不可或缺的5G網絡中轉站。
市場早年曾傳中移動會收購數碼通,惟一直沒成真。中移動2018年報顯示,其擁有逾3,500億元人民幣現金,計息負債為零,有足夠能力收購本港所有電訊商,關鍵在於本港電訊商意願。
能源:內地輸電恐重臨
香港無能源資源,能源市場一直由李嘉誠、嘉道理、李兆基旗下的「兩電一煤」提供。三個月前,港府藉減排重提向內地聯網買電,公眾諮詢9月中完結。一旦落實,將影響電力市場長遠格局。港府五年前提出向南方電網買電,惟掀起爭議被擱置。當時中電質疑南方電網供電可靠度。
數據顯示,南方電網每名客戶平均每年停電138分鐘,而中電則為2.3分鐘。中電亦在今次意見書提到,目前連接大亞灣核電站的專線容量有限,若額外輸入零碳能源,需再建新聯網,料需時10年或以上,價錢亦是其中一個考慮因素。
南方電網擁港燈21%股份
香港電力市場本身亦有紅色資本足迹。中電夥南方電網2013年向美資埃克森美孚買入青山發電(簡稱青電)三間發電廠60%股權,交易後中電由四成增至七成股權,成最大股東。翌年南方電網以100億元收購港燈18%股份,截至6月底止,南方電網擁港燈21%股份。香港現時只有五個發電站,包括港燈擁有的南丫島風力發電站和南丫發電廠,中電的龍鼓灘、青山及竹篙灣發電廠,合共供應本地約四分三電量;另外23%來自大亞灣核電廠。港府欲從內地買電,勢改現時電力市場格局。
此外,中華煤氣是香港唯一煤氣供應商,但其內地燃氣客戶達2,852萬戶,香港客戶僅192萬戶,收入大部份由內地貢獻。
食水:東江水佔比八成
早前有內媒以「斷水論」大做文章,指「斷水可終結香港亂局」,暗示香港不能沒有東江水。作為全球人均用水量最高地區之一,香港八成供水來自東江水;雖然將軍澳海水化淡廠2022年第三季落成,但只能滿足一成港人用水量,意味10年內香港供水仍依賴東江水。
香港人口越發稠密,食水需求有增無減。根據水務署數據,2018/19年度本港平均每日食水耗用量高達277萬立方米,相等於1,466個標準泳池容量。
每年耗50億向內地買水
目前香港約八成供水來自東江水,每年耗資50億元,其次為天然集水區收集的雨水。中資企業粵海投資為東江水項目擁有人,可見香港目前供水權被中央牢牢控制,不免令外界擔心食水成中共政治籌碼。然而海水化淡廠在港並非新鮮事,70年代屯門「樂安排海水化淡廠」是當時全球規模最大海水化淡工程,每日可生產18萬立方米淡水。1963年香港發生嚴重旱災,港府開始向內地購買東江水,及後日漸依賴;化淡廠成本昂貴,因此香港首個化淡廠早在80年代初停止運作,其後拆卸。
坊間流傳供應東江水是基於政治考量,中央甚至提出以「免費」供應以控制香港供水權;但有分析指供水更多是經濟因素,亦不存在免費供水問題。不過無可否認,中國已掌控本港供水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