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隨着科技進步,各種新型醫療檢查技術應用日趨廣泛,尤其近年普及的正電子掃描檢查,令癌症檢測變得快捷及準確,但亦有不少病人對這類核子醫學掃描檢查存有誤解,擔心檢查會攝入大量輻射影響健康。雖然正電子掃描檢查存有輻射,但暫時未有研究證實接受相關檢查會因攝入輻射而有明顯增加的患癌風險,所以毋須過份擔心。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指出,正電子掃描對於癌症檢測及診斷非常有效,屬一次性全身評估,病人既可免於忍受多種檢查的折騰,亦能更快捷準確地診斷病症。
記者:鍾麗霞
正電子掃描檢查是利用放射性物質來追蹤病人生理改變,從而評估身體機能及病理變化,常用檢查藥物為FDG-放射性去氧葡萄糖,簡單而言,由於腫瘤細胞或發炎病灶會較正常吸收較多葡萄糖,透過追蹤新陳代謝,從而反映及檢測到問題所在。病人在檢查前,需先靜脈注射所需的放射性物質,等待約一小時便可做檢查,需時約10至15分鐘,若要使用多於一種檢查藥物,則需較長時間。
輻射量較高 不可頻密檢測
核子醫學科專科醫生張盛基指出,現時正電子掃描檢查主要應用於三大範疇,包括最常用的癌症檢查,廣泛用於癌症釐定期數、腫瘤轉移及擴散、早期治療成效評估等。另外,亦可應用於腦部疾病,特別是腦退化或早期柏金遜症等,第三類為心臟檢查如心肌壞死及心肌梗塞等。
雖然正電子掃描檢查的輻射量高於其他傳統檢查如肺部X光檢查,但前者屬全身評估檢查,加上準確度高,張稱,以癌症治療為例,病人術前或只需做一次檢查,「以前病人做手術之前,可能要先照X光或電腦掃描檢查有否肺部擴散,超聲波或電腦掃描檢查肝臟,再做骨骼掃描,雖然每一種檢查輻射不太高,但其實整體輻射也不低,正電子掃描檢查病人做一次就有全部結果」。對病人來說,比較方便及舒適。不過,正電子掃描檢查不建議用作定期或每年的例行身體檢查。
第一代正電子掃描檢查需時較長,約需20至30分鐘,病人要盡量固定身體避免郁動,未必人人能忍受,張指隨着新一代儀器應用,不但檢查時間縮短至10至15分鐘,亦多了癌症病人可應用,「多了新檢查藥可以用,以前用FDG-放射性去氧葡萄糖做肝癌、前列腺癌同神經內分泌瘤未及精準,現在新的藥物能彌補不足」。檢查攝入的輻射量需視乎使用的藥物,半衰期越短,輻射量越低,癌症病人一般不會頻密做此檢查,除非病情反覆或腫瘤偏惡,如用以於監察療效,通常是以數月計。不過,正電子掃描檢查收費較傳統影像檢查昂貴,每次約需2萬元左右。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