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產專題】建制派近期貌似打倒昨日的自己,力促特首林鄭月娥使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地建屋,但實情收地前提是政府應與土地業權人進行商討,土地共享不果才祭出「尚方寶劍」,政府官員亦認為兩方案可同時推行,但民間團體指兩者並存如同選擇性收地,對小業權人不公。土地共享下最大受益者無疑是持續囤地的發展商及坐擁至2,400公頃祖堂地的新界鄉紳,前者過去15年新增農地逾3,000萬呎,至接近1.1億呎。
恒地(012)創辦人李兆基一直認為,以改劃農地用途及舊樓併購,可避免於官地市場競爭、以較低廉成本增加土地儲備,故恒地一直是坐擁最多農地的發展商。
恒地擁最多農地 涉4,560萬呎
於2003年至2018年間披露持有的新界農地,由約2,200萬呎翻超過一倍至超過4,560萬呎,當中2009/10財年內更激增780萬呎農地。
恒地個別年份曾披露農地分佈及改劃進度,如2006/07財年公佈3,170萬呎農地中約七成位於元朗,北區及大埔亦各佔一成,期望每年轉換300萬呎樓面面積的發展用地;當年僅約1,000萬呎申請更改農地儲備,即佔總體比例約三成,同時有800萬呎農地鄰近政府籌劃的策略發展地區,估計未來將可申請更改土地用途,換言之即未進行申請工作。
恒地近年披露的資料零碎,僅針對性地描述集團在新發展區內農地概況,如粉嶺北有240萬呎,而元朗南、錦田南、八鄉、古洞及坪輋之新鐵路等研究範圍地,恒地僅指集團擁有若干土地。
新地(016)同期亦增加超過五成農地,至去年持有約3,200萬呎,但詳情欠奉,而本月公佈的業績公告內更收起農地面積數字。新地執行董事黃植榮早前接受多間傳媒訪問時指,政府應視《收回土地條例》是最後手段,事前該採用協商、土地債券、增加地積比或土地共享等方法以增加房屋供應。
至於新世界(017)及長實(1113)基於策略調整,前者日漸看重經營性現金流收入,後者邁向全球化及多元化,賬面上的本港農地面積反覆減少,過去15年間分別減少14%及9%。
現時四大發展商中,長實持有的農地規模最小,近10年農地面積一直於約1,340萬呎水平橫行,當中佔地861萬呎的元朗豐樂圍項目,早於90年代以呎價34元買入,佔其賬面農地規模逾六成,現時轉換土地用途程序近尾聲。
收1.1億呎農地需1,457億公帑
此外,四大發展商透過「艇仔」持有、未併入上市公司年報內的農地,或令外界低估發展商擁有的農地規模。若以政府收回甲級農地每呎1,348.8元計算,收回四大發展商接近1.1億呎農地土儲,公帑支出達1,45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