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質疑藉社企破土地限制

團體質疑藉社企破土地限制

【本報訊】新世界發展(017)執行副主席鄭志剛早前宣佈捐出300萬平方呎農地,給慈善機構以回饋社會;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質疑,若捐一塊「生態敏感地」給社企,營運了10年,可能前期的道路基建做好,到10年完結後,發展商就可收回發展,變相借本身做慈善的機構,突破既有土地規劃限制。

透過「艇仔」持有農地

陳劍青又指,本地發展商收購農地轉換成住宅的歷史,可追溯到70年代,雖然本地發展商近年在農地市場的活躍程度不及中資,但規模上仍佔主導地位,同時年報上披露的農地面積與實際擁有量可能存在落差。

例如,本土研究社曾調查西北魚塘濕地帶的土地分佈,觀察到發展商買入農地時大多透過關連人士或俗稱「艇仔」的私人公司,購置一定規模或數目,然後才會將農地納入土地儲備表內;所以相信四大發展商實際持有的農地面積,遠遠不止已披露面積。

陳劍青稱,研究社一直支持以《收回土地條例》處理新界囤積的農地,但觀乎近期政黨倡議的政綱,並非全面支持收地,而是希望優先以土地共享方式處理農地,於是乎會出現小農民土地被收回,而擁有大片農地的發展商就獲政府尊重,能以另一種形式發展其農地,形同選擇性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