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男女】捍衛到底

【飲食男女】捍衛到底

這是一條平凡不過的街道,兩旁並列了一棟棟的矮唐樓,唐樓彷彿在掩護樓下的小商店,多半是食店,又偶爾夾着一家舊式家具店、雜貨店、醫館等等。兩側的行人路上,都佇立了幾個巴士站圓牌。清晨時分,路上只有寥寥幾人,眈天望地,步履姍慢。中間的車道平靜,鮮有車輛經過。

忽而,一名身穿啞綠花衣,襯白色長褲配波鞋的女人,轉彎步入一家開了半閘的茶記。仰首一瞥,上方是五個亮銀色大字「金園茶餐廳」,一見便曉是老一輩的作風,不雅不俗。猛地,整道鐵閘被人往上一推,整個店面映入眼簾,左方是玻璃大門,右方是賣餅賣麵包的小檔口。剛才的女人開閘後,就探頭出來打了聲招呼,原來她正是小店的第二代「阿燕」。見她一頭淺色清爽短髮及姣好的妝容,時髦得很,她卻愛死這家毫不起眼的舊式茶記,誓言不會改動一磚一瓦,因為這是她與父親共同守護的瑰寶。人嘛,對於自己成長的地方,一定捍衛到底。

光顧小店的,多半是老街坊。

阿燕沖奶茶有一手,但父親從不允許她進入水吧。

沙嗲牛肉是肥佬親自調製的秘方,至今不變。

因為感情

阿燕頗熱情,話還未說完就把人拉進店裏坐,「等我執埋舖面先,就快開舖,廚房都準備緊,一搞掂就整早餐你食。」她邊穿上圍裙邊說。店裏燈火通明,枱枱凳凳都採用白色或米色為主調,牆身比一般茶記別出心裁,除了用鏡面外,又貼上了大幅的舊貌照及開張日的熱鬧畫面。轉眼間,所有枱凳已經擺放好,上面都放了各種調味料及餐牌,但她仍然忙得很,她從廚房裏頭拿出一塊抹布,逐張卡位皮座拭淨,接着又往牆上的瓷磚抹去。說起來,茶記一九九八年創立,至今磚瓦桌椅都沒有更換半分,但仍然簇新得很,因為阿燕一直的呵護,不捨得每物有任何損傷。提到這份感情,她要從開店說起。

茶記由其父親創立,因為體形肥壯,故街坊及員工都稱他「肥佬」。早於七十年代初期,肥佬已經入行,一直都是做有西餅蛋撻賣的舊式茶記,而且一直都於長沙灣區工作,所以認識很多街坊,青山道一帶的食肆幾乎都聞其名。當時阿燕只有十八歲,已經於店裏幫忙:「我爸爸有四個女,我排行第二,細個又讀唔成書,爸爸就叫我不如嚟幫手啦。」

小店留有不少紀念之物。

水吧多位師傅都在此工作了十年以上。

每天回到小店工作,已是阿燕的生活習慣。

別以為太子女有特權,可以做輕鬆的工作,她卻是幫頭幫尾,賣麵包、打掃、收拾餐桌,甚麼都要做,只有廚房及水吧她禁止內進。她表示其實自己懂得做水吧,沖奶茶也不錯,但父親就是不允許她來做,因為他認為女生不要入水吧工作,怕其受傷。內心一隅,她知道爸爸很疼愛自己,只是不會說出口之餘,為人又十分嚴厲。就如她小時候跟爸爸工作會很害怕,有時候跟客人多聊一句,肥佬都走出來罵她,怕她耽誤工作,她笑言:「但佢唔會鬧其他夥計,佢覺得你係我個女,你一定要做得好,其實係希望我成材啫。」她形容肥佬為人十分執着,不是說笑,每一件事都要親力親為,店裏的一磚一瓦、傢俬、水吧、廚房等,全都是他自己設計及落手製作。畢竟他們是家庭式經營,很多事情阿燕都陪伴左右,作為助手。她猶記得有一次,兩父女一同工作了兩晚通宵,就是為了修整現時餅房的雪櫃,由於不同的麵皮要用不同的溫度雪藏,而雪櫃本身是打通的,於是他們就於中間設置一塊鐵板,令雪櫃一邊較低溫;一邊較高溫。因為肥佬都是做餅師傅出身,會盡量設法令師傅做得輕鬆一點,至於阿燕,當然就在一旁負責遞上工具及照電筒。父女經常合作,感情自然好,也好生了一份默契。

只是,如此勞碌的人都很容易病倒,鐵人倒下了,總要退下來。女兒家都討厭濕手濕腳,家中沒有人願意接手,只有阿燕留下來繼續做。如今,他退休接近五年了,她亦一直努力守着父親的心血。回過神來,她已把牆身擦得一乾二淨,她直言由一九九八年至今,茶記都沒有裝修過,她很愛惜每一物,堅持要自己清潔,要好好保養,如果畫花了一筆,彷彿就破壞了爸爸的心血。問她有否想過換新家具,她輕笑:「其實佢已經做得咁好,好多嘢都唔使改變。」這是對茶記的死心眼,也是對父親的一種崇拜。

製作酥皮蛋撻的餅皮不容易,工序繁多。

是少數有自家出品蛋糕西餅的茶餐廳。

食物款式很少,貴精不貴多。

因為執着

終於完成了清潔工作,茶記正式開門,已經有數名街坊在門外慢慢步進店內。提到不變,小店就連食物亦照足以往。阿燕隨手執起一個餐牌,只有薄薄的兩頁紙,她表示這是爸爸的做法,沒有太多的款式,她道:「你打開餐牌冇乜嘢揀㗎,因為佢要每樣食物都係精品,所以唔使賣太多款式,幾款就足夠。」她着廚房做了兩份常餐,不消數分鐘就上菜了,她夾起一片沙嗲牛肉,表示沙嗲牛肉配方是肥佬自己研究,以往到過不同地方試食,直至找到現時這間沙嗲廠出產的沙嗲醬,自己再去調校及加入配料。她說沙嗲醬固然重要,要有鮮味的話,還需採用新鮮牛肉。她邊吃着早餐,又邊說着父親另一名菜──黑椒炒意粉。秘製黑椒醬是肥佬外出拜師學習,再自己改良而成,他對食物非常執着,連黑椒豆都要親自到上環海味店挑選,直至今日他已退休,所有師傅仍然遵照他的配方去做。阿燕指指廚房內的師傅,又指有師傅十多歲就跟隨肥佬,直至今日仍在此工作,工作了多年,自然閉上眼睛都懂得做,味道亦至今未改。如何留住員工幾十年?她謂:「佢要求好高,對員工都一樣,要求佢哋跟住自己方式去做,佢覺得你做得唔好,就會叫你行開,佢自己做,示範畀人睇,所以可以服眾。」

吃畢早餐,阿燕急不及待地跑入餅房,介紹一位老師傅:「佢係柯師傅,幫我爸爸打工好多年,起碼超過二十年。」柯師傅聞言即補充:「四十幾年啊!我學師時就識佢爸爸。」一盤盤的西餅陸續完成,有合桃蛋糕、蝴蝶酥、曲奇餅、椰撻、雞批,另外還有麵包之類,全部都由柯師傅一手一腳製作,而且跟足以前那一套來做。

此時,他正在製作茶記最馳名的酥皮蛋撻,他形容工序十分繁複,價錢又賣不高,吃力不討好。做酥皮蛋撻有兩種皮,分別是酥皮及水油皮。酥皮用麵粉、豬油及奶粉去製作,將材料放入去攪拌機,攪拌好就可以放入雪櫃,經過一晚「鬆筋」;水油皮則用雞蛋、奶水及糖,再加少許油慢慢攪拌,同樣冷藏過夜,然後兩層皮叠起,再不斷對摺,這樣才會有層次,過程中不能分心,多摺或少摺一層都不可,完成後放入雪櫃再放一夜,取出餅皮逐個倒模,加入蛋漿,接着入爐。至於甚麼時候出爐,就憑師傅的感覺:「隻手放入去覺得可以就得啦,焗出嚟金黃色就算靚,但好唔好食就由街坊講啦,我講就冇用嘅。」語畢,他就捧起一盤蛋撻,往店外的小檔口去,邊走又邊高呼:「出爐囉!蛋撻出爐!」

蘇婆婆是老顧客,跟肥佬及阿燕相當熟稔。

開張時阿燕與爸爸的舊照,當年阿燕只有十八歲。

因為身教

步出店面,已經接近中午,店內早已滿座。接近門口有兩三位老婆婆聚在一起,桌上的食物早已吃光,見有出爐蛋撻,又馬上點了幾個。阿燕遞上食物後,就站旁與她們閒聊。其中一位紅衫婆婆大讚:「蛋撻梗係好食啦,我覺得外面啲蛋撻冇咁香。」原來幾位婆婆光顧很久了,由孫子未出世直到現在二十多三十歲了,天天都在這裏消磨時間,跟肥佬相當熟稔。肥佬其實還有另一個稱號,叫「白貓」,來自廣告對白「白貓洗衣粉,幫你手。」他的樂於助人街知巷聞,例如婆婆家裏壞了電熱水爐,他立即上她家代其修理,婆婆笑言:「我們邊個突然冇嚟,佢哋都好關心,會四圍問人去搵吓婆婆啦,點解咁多日唔見。」又如柯師傅,當時沒有幫他打工,問他借錢,他不問因由就借予對方,又不會催促還錢,到後來柯師傅有錢才還予他。因為父親的關係,阿燕都很願意幫助他人,例如填表啊、申請福利等雜務,街坊及員工都紛紛拿來,着她幫忙,儼如一個小秘書,這絕對是身教。

因為肥佬甚麼下欄工作都做,拖地啊、洗杯啊,反正哪個位置缺人他就做,所以令阿燕也有樣學樣:「因為爸爸好堅持好執着,令我都有一份堅持,做飲食好辛苦,但希望我可以堅持落去。」這家茶記對她而言,早就超越了一盤生意,猶如一個大家庭,令她,令街坊都很有歸屬感。問她有否後悔接手,她搖搖頭:「如果當初拉閘唔做,冇咗個招牌,我會喊,好似世界末日咁。」人的感情很微妙,外人覺得很平凡,在你眼中卻值得赴湯蹈火,因為愛,就不願放棄。●

金園茶餐廳
地址:長沙灣青山道314號
電話:2725 6386
營業時間:7am-9pm

撰文:黃寶琳
攝影:胡浩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