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港城花布街恐逼遷明年2月「大限」18檔留守拒巿建局安置

西港城花布街恐逼遷
明年2月「大限」18檔留守拒巿建局安置

上世紀中環的永安街舉世聞名,數十布店林立,別名花布街,外地商賈或本地名流前來買布,做華衣麗服,筆挺洋裝,是中環最興旺的街道之一。但花布街命運未能永安,難以永安,市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重建收地發展,多番爭取後布販於1991年安置在上環西港城二樓,生意大不如前。

花布街元氣大傷,布業式微,18布檔門可羅雀,僅賴熟客和低租金支撐。事隔28年,市建局再打算搬遷花布街,改到中環My Central商場,原擬今年底遷入,布販參觀新店後因位處斜坡、舖位分散及樓底太低等問題,一致反對,市建局將「大限」延至明年2月,此後按月續租,逼遷問題懸而未決。布販冀留守西港城,誓不遷舖。
記者︰曾偉龍

【新場】花布街18檔料將遷入鄰近巿建局嘉咸街巿集的中環商場項目。

【現址】花布街布檔1991年遷入西港城二樓,事隔28年後或再逼遷。王子俊攝

過年後逐月租 隨時被起飛腳

同一個逼遷畫面,也許事隔30年再度重演。上世紀80至90年代,香港布業仍然繁榮,花布街亦門庭若市,數十布檔「百布爭鳴」,同行未如敵國,反成就了全港最大布業王國,但任何王朝都有衰敗之日,市建局前身土地發展公司進場,重建永安街在內的四條老街,發展成今日的中環中心。每個重建故事皆相似,推土機進場,歷史讓路,拆卸重置,花布街40多檔布販貼過大字報,叫過口號,幾經爭取,舊業失守,接受土發公司安置。

91年搬入至今

花布街布檔1991年遷入由政府擁有的法定古蹟西港城二樓,並達成協議,由土發公司管理,讓商戶經營21年,即至2012年,其後市建局與政府數度續約,最新契約為12個月,明年2月屆滿。市建局今年6月在一份提交立法會的文件中亦表示,為制訂西港城更佳的未來計劃,地政總署已同意市建局租用西港城期限延長至明年2月,市建局正聯繫西港城持份者,協助他們在明年2月後繼續經營。

期限將至,市建局月前通知18布檔,稱今年底前會遷入中環嘉咸市集旁市建局旗下My Central樓下商場新址,但經布販反對,市建局作出讓步,讓布販在西港城「過年」,據布販透露,市建局容許經營至明年2月,其後按月續租,「暫緩」逼遷,但布販隨時可被停租,問題仍未解決,亦不清楚市建局與地政總署之間的地契安排。但據悉,市建局正研究安置方案,計劃或會有改動。發展局回覆指,當局現正與巿建局考慮西港城土地契約事宜,就西港城的未來用途,將適時向中西區區議會匯報。

孕育出不少時裝設計師的花布街面臨殺街命運。

樓底矮舖位差 新場難做生意

永安街早於18世紀開埠已有之,因鄰近碼頭,方便水貨客上落,街道非常興旺。自50年代已在花布街的布販區先生表示,花布街是當年大街,上有布帳擋雨遮陽,夾道店舖有冷氣滲出,兩邊三層高木屋,下舖上居,上層亦作貨倉,天棚作煮食、洗澡,「仲係旱廁,要倒夜香」,當時店面約千呎,有10至20夥計,每天有伙頭將軍負責膳食,員工要分兩圍枱吃飯。

區先生說,布販吃過早飯便要給洋服行送布,用長板加闊手推車,放妥布疋,從中環出發,乘搭渡海小輪過海,「一個大浪上嚟就唔該你攞起啲布,人濕唔緊要,布唔可以濕」,日復如是,從佐敦道推車到青山道尾,生意好時一天要跑三趟,舊社會「出糧就要做靚衫」,此情難再。

買布做衫已非常事,布販生意自然大減,市建局逼遷,布販無奈。布販視察過新舖,齊聲否決,「真係冇辦法營到業」,布檔一批在地庫,另一批在三樓閣樓,乘電梯到三樓後,仍要上樓梯才可到達,一、二樓則料營辦食肆,「舖頭好散同好隱蔽,你叫我搵返晒啲舖頭,我都搵唔到」,加上舖位樓底矮,目測不足8呎,較西港城最高20呎樓底相距甚遠,不適合放置布匹,「抆匹60吋嘅都頂住個樓底」。

新店不但位處斜坡,舖位樓底矮也不太適合放置布疋。

位處斜坡 擔心入水

商場位處橫街,出入口不清晰,處斜坡上,擔心雨水流入舖內,「我哋做布,唔可以濕」。布販落貨亦有困難,只因旁邊卑利街斜路,無法停車,惟有於嘉咸街市外的結志街落貨。

租金亦未有定案,區先生表示,西港城百多呎的小店月租5,000多元,料搬遷後會大幅加租,如收取市值租金,肯定無法經營,等同「滅絕」花布街。他又批評市建局沒有誠意處理安置,「如果你有誠意嘅,至少講個租金呀,搬遷安排呀,有冇補償費呀」。他強調,土發公司當年以低價取得土地,有責任承擔責任,「URA唔可以卸下呢個包袱」。

區先生粗略估算,只計裝修費用,已至少需要20萬至30萬元,因為布匹較其他貨品重,需要特製金屬貨架,聘請工人焊造,裝修費較高,新遷頭幾年,將大幅損失熟客,「搬咗啲客唔識搵得返,我哋有外國客,如果唔識打電話問,就會冇咗」。他又以自己為例,並非每個月都可以賺錢,蝕錢的月份便要貼錢作夥計工資。

陳先生視賣布為精神寄託,不在意生意額。

賺錢謀生其次 店東憂失寄託

花布街曾經輝煌,過往許多未成名的明星和設計師均在此留下足迹,時裝設計師張天愛、鄧達智和為梅艷芳做衫的劉培基,均在花布街留下不少美好時光,亦培育本地時裝學生和支援電影電視服務設計。中午時分的西港城二樓,門可羅雀,前來買布的顧客陳小姐稱,平時一般在深水埗買布,花布街布量少,但質素則較高。她擔心香港失去花布街,屆時只能到深水埗、佐敦買布。

花布街一旦「殺街」,對於兩鬢已斑白的老布販,失去的是一種生活。賣布逾半世紀的70多歲布販陳先生每天都會到花布街開店,不十分在意有沒有生意,「噚日冇生意,可能今日瞓醒返到來會有,每日都係咁諗,唔可以唔做」,已視賣布為精神寄託。

靠生果金補貼

但他承認,賣布生意難做,最差時一個月僅有三日發市,甚至要用他和太太的生果金補貼每月六千多元的店租。他指,不會遷往嘉咸市集,加租後肯定無法負擔,「大家都好團結,都想一齊留喺度做」。

他又指,遷新址裝修費至少20萬元,但難以保證守業數年後生意可回升,而香港買布客人越來越少,搬店後將無法經營,故相信布販會要求市建局容許商販「做到做唔到為止」,並料很多布販已年紀老邁,餘下經營日子不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