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養之道】自主遊戲列入幼稚園課程 幼鹽紙皮乜都玩

【教養之道】自主遊戲列入幼稚園課程 幼鹽紙皮乜都玩

大人喜歡主導孩子玩甚麼和怎樣玩,令他們失去自主玩樂的機會。近年有幼稚園試驗將free play編入課程,讓幼童用適當材料自由玩樂。經一年實踐,發現free play有助幼童發揮創意、訓練情緒管理和社交能力,學習動機也增強不少。

當整個社會瀰漫贏在起跑線的歪風,兒童遊戲不被重視,幾乎就像奢侈品。在追求學得更早更多的競爭下,學校要撥出一小時課堂時間讓幼兒自主遊樂,少一點決心和事前事後工夫也做不到。

一年前,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長青幼兒學校試驗將「自由遊戲」列入學校課程,校長林愛平起初都擔心家長有何反應,幸好很多家長都認同快樂學習,而且對子女的轉變也感到欣慰。「free play不是指大人甚麼都不理,相反,我們會提供一些富創造潛力的材料,小朋友怎樣處理、怎樣去玩這些材料,基本上由他們自己決定。」

「有別於完全撒手不管,老師其實是一直在從旁觀察,並刻意透過這類創造力強的材料,刺激學生思考。」安排學生free play,對學校來說並不輕鬆,老師們要先上培訓課,學習free play理念及具體操作方法,玩完後老師有debrief,檢討課堂安排和討論學生表現,校方又不時安排家長講座,希望得到更多家長認同。

林愛平校長說free play有助小孩子學習情緒管理。

無固定玩法 自由發揮

她續說,市面很多玩具在設計上功能性太強,而且已經有固定玩法,「好像男仔最愛玩的路軌裝置玩具,基本上跟說明書砌好路軌就對了。」自主遊戲重視的是沒有固定玩法的材料,「我們叫這些做鬆散物資(loose parts),例如沙、鹽、喉管、紙皮,這些材料才算千變萬化。」

在過去一個學年,幼稚園安排K2學生每星期上一堂自主遊戲課。這堂一小時的課,沒老師教知識,小朋友透過自主玩樂,自己教自己。「上課」形式是這樣的:K2學生被帶到一間偌大的跳舞室,跳舞室分五至六個區域,分別擺放材料。這堆材料有透明膠管、一大堆食用幼鹽、一批恐龍玩具、一個由紙皮砌成的城堡、幾個氣球和兩條平衡木,供幼童隨意玩。

採訪當日所見,老師帶領廿多名K2學生甫進入跳舞室,人人都興奮莫名,馬上跑到自己喜歡的角落玩樂。兩條平衡木本來用來訓練幼童平衡力,但有小朋友發明另類玩法,用膠帶在兩條平衡木之間結成一張「網」,像軍人般在網底下匍匐而行。食鹽是最受歡迎材料,最多小朋友圍在附近,不停把鹽搬來搬去,忙個不停。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情景,肯定是20多名幼童自由遊玩,卻極少出現爭執場面。大家在跳舞室內各安其所,偶而有小糾紛,但涉事小朋友很快自行解決,在旁的同學也疏導其他人的不快。當大夥兒全情投入於遊戲時,校長或老師示意叫大家集合,全部小朋友馬上自覺放下玩具,好好集隊。這種收放自如,只有能管理情緒的小朋友才能做到。

紙皮城堡迷宮:紙皮製的城堡,塗鴉寫字再玩捉迷藏。

平衡木行軍訓練:可在平衡木上行走,又可扮軍人爬行。

膠管波子隧道:砌出各形狀的膠管結構,讓波子通過。

霸道男轉性 同女仔玩

林校長說:「我們給他們自由,他們就透過這種自由,自己教自己。」一年下來,她看見小朋友學懂了情緒管理。「例如有一位K2小男孩,可能由於一直由長輩照顧,性格比較霸道也沒太多安全感,不願與人分享。經過一整學年的free play後,有天他和另一位男同學正在玩,有一位女同學想加入,男同學不願意女孩子加入,但這位本來比較霸道的男仔卻跟女同學說:『我哋可以一齊玩。』又例如有一位女仔,在家裏受萬般呵護,一不順心就大哭,不敢嘗試,但在跳舞室裏她可以亂玩,可以做錯,老師不加阻止也不責罵。慢慢地她找到了自信,開始敢嘗試,內心變得強大,也不會動輒用哭聲來逼別人順她意。」

林校長說,一年的實踐令一班K2學生變得心性成熟而且熱愛學習,家長樂見子女轉變,也支持學校繼續推行這理念。因此在新學年,校方會把自主遊戲推廣至K1學生。「我最希望這類兒童為本的成功經驗可以推廣至整個社會,如果業界都能將自主遊戲變成課程一部份,那麼返學一定會更開心。」

幼鹽玩煮飯仔:食鹽當沙玩,扮裝飯玩煮飯仔。

氣球頭頂口吹:氣球可以用頭頂,用口吹,用手拍。

恐龍家族故事:創造恐龍家族不同的故事。

知多啲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長青幼兒學校是推行幼兒自主玩樂的「種子學校」。播種子的機構,是多年來一直提倡兒童遊戲權利的志願組織智樂兒童遊樂協會。智樂兩年前推出「鷹君智樂校園齊齊玩計劃」,鼓勵香港的幼稚園仿效歐美國家,將自主遊戲列入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份,計劃至今共有11所幼稚園參加,成為種子學校。

採訪:譚暉
攝影:徐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