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物誌】兩億元yellow object外 這信更有故事 - 鄭天儀

【詠物誌】兩億元yellow object外 這信更有故事 - 鄭天儀

上星期寫過「晴雯撕扇式斷捨離」的收藏家奇人之後,不少朋友都替那些粉身碎骨、葬身堆填區的瓷器扼腕嘆息。有錢就任性,無錢都可以任性,身外物從來過眼雲煙,不永恆才是永恆。干卿底事?

最喜歡發掘小物大義,它們未必以駭人身價吸引眼球,但背後故事嗒落有味。下星期蘇富比秋拍的焦點,自然是身價兩億的yellow object,即台灣大藏家曹興誠釋出他珍藏了十九幾年的「清乾隆料胎黃地畫琺瑯鳳舞牡丹包袱瓶」。無意間,又被我刮到一組滄海遺珠,那是吳大澂的幾封家書。

吳大澂(1835年-1902年)是清代的官員、金石學家、書畫家、大收藏家,他能文能武又熱血,但最終反遭罷黜。聽聞他的收藏富可敵國,但鑑於其生前並沒有撰寫過全面、有系統的藏品目錄,他一生收埋幾多寶貝?至今仍然是個謎。

跟蘇富比中國書畫部主管葉卓敏吹水,這組家書最有趣的是內容,而且它既是藝術品,又是歷史文獻。

當年吳大澂曾加入左宗棠西行大營,在吉林助銘安練兵。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的1886年,吳大澂曾參與中俄邊界及中日訂約的交涉工作。當時肆虐中國的西方列強中,侵佔土地最樂此不疲的就是沙皇俄國,趁鴉片戰爭中清廷分身乏術,沙俄鯨吞了中國大片領土。吳大澂據理力爭,迫使沙俄重立土字碑,並對中國的出海權進行妥協,中國船隻可以借道出海,俄國不得阻止。吳大澂又設法延長談判,迫使沙俄歸還了黑頂子山地區(今吉林琿春敬信鎮),是位能言善辯的戰略達人。

清乾隆料胎黃地畫琺瑯鳳舞牡丹包袱瓶

與俄使啱key 如「海內知己」

以前沒有facebook、IG可以打卡,惟有靠書信報平安。從這四通吳大澂寫給他長兄吳大根的家書,可以讀到吳大澂當年查勘邊界的感性日誌,是冷冰冰的公務文件、野史都沒有記載的有溫度「人話」。

自1840年開始,垂涎中國「美味」的西方列強紛紛敲中國大門,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窩囊朝廷不是賠禮道歉、割地就是簽訂不平等條約。甲午戰爭失敗後,一腔熱血的吳大澂甚至想過把自己的收藏品套現救國。

其中一通吳大澂家書有以下的描述:「初三日,巴使來琿,弟即邀與同住,堯山都護演劇置酒,亦以優禮相待,從來兩國辦理交涉事宜,無如此之融洽者。巴使與弟性情相契,真是海內知己,議論界務,雖有力爭不決之時,仍不傷和氣。現因弟意,欲將圖門江口作為公共海口,巴使頗覺為難,稍遲數日,或亦可允。日內將赴江口,監立界牌,望後即可入奏……」

由此可見,吳大澂開心share當年清政府如何禮待一班紅鬚綠眼,雖然上有元首級的邊界爭議,但下有針對外國勢力的對策。吳大澂形容巴使與他「非常啱key,簡直是天涯知己,時有爭拗訴求不同,但不傷和氣。」吳大澂與俄人進行了三個多月的艱苦談判,終於簽訂了《中俄琿春東界條約》,奪得了圖門江出海權,信中吳大澂甚有自信,預示了談得攏的決心。

吳大澂晚景不濟,收藏散失、獨子離世,幸得過繼的孫子吳湖帆成為他的傳人。這次拍賣有吳大澂的書信、書畫和金石收藏拓本,可以全面了解這高官的墨水和品味。

撰文:鄭天儀
文藝平台「The Culturist 文化者」創辦人、大業藝術書店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