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人靠衣裝」,除了衣着打扮,一雙優質整潔的皮鞋亦是身份象徵。在半途出家當上鞋匠的尹仲昇(Jeff)眼中,手做皮鞋除了反映個人品味,亦是他珍而重之的傳統工藝。大量生產的皮鞋以平價吸客,Jeff堅持只度身訂做,並於傳統中加入科技元素,為顧客縫出一雙內外美兼備的皮鞋。執着換來客人垂青,食家蔡瀾、藝人鄺美雲及前布政司鍾逸傑皆是捧場客。
記者:潘婉玲
攝影:簡明恩
不屑速食文化 欠缺靈魂
「唔好講到我好迷戀傳統工藝。」40歲的Jeff不只一次表示,傳承做鞋的技藝,並非出自感性角度,只是看到手做皮鞋大有可為,然而,言談中卻不自覺流露對速食文化的不屑,「不斷生產一大堆,又掉一大堆。」過去從事產品設計的Jeff,面對的正是沒有靈魂的生產模式,「有啲人覺得大量生產先值得做,咁先賺到錢。」
腳踏自家製皮鞋、頭髮蠟得發亮的Jeff,明顯是愛美之人。他坦言,從小已自行打理皮鞋,小學位於佐敦寶靈街附近,經常途經已結業的「明記皮鞋」,因此認識老闆兼做鞋師傅明叔,長大後更跟他學做鞋,「師傅匿埋一邊做鞋,冇廣告,只做街坊生意,喺香港冇得做。」8、9年前,明記因加租結業,Jeff不忍心傳統工藝失傳,故決定接手,更與拍檔多次遠赴英國跟當地老鞋匠學藝取經,於7年前創立「鞋藝公館」。
做一雙皮鞋 需200項工序
開業初期,Jeff仍身兼產品設計師工作,一根蠟燭兩頭燒,2014年,小店漸上軌道,Jeff辭去正職全力投入「鞋藝公館」,做鞋之餘亦舉辦工作坊。Jeff坦言,於本港經營非主流事業難度甚高,因此開業時為尋找定位而苦惱良久。而他與拍檔深明,傳統行業必須與時並進,因此除了加強網絡宣傳,兩年前更引入機器,為客人量度腳掌尺寸,以及測試步行壓力分佈,屬香港難得與科技結合的傳統工業。分析數據後,便為客人製造鞋模及鞋墊,因應揀選的款式再作微調,待半製成後,客人需試穿一次,整個過程約需一個半月,男裝皮鞋由3,000至6,000元,「出面大牌子嘅皮鞋都係呢個價,我哋一啲都唔貴。」
的確,手做皮鞋賺的都是工夫錢,小店使用意大利植鞣皮,惟可應客人要求使用其他物料,而製作一雙皮鞋需進行逾200項工序,單是縫合鞋底已花8小時,因此工匠需極富耐性,亦要抵得住沉悶,現時主流款式中,以「牛津鞋」最花時間。
度身訂做 摸清顧客需要
於Jeff眼中,入行前,皮鞋只是個人形像之一,成為鞋匠後,皮鞋更可反映客人工作需要、生活習慣及步行姿勢。訪問期間,Jeff指着攝影師雙腳,「你扁平足喎。」到小店做鞋,Jeff會先了解客人買鞋目的,若客人需經常步行,需用較硬的鞋底,亦需加強承托力;若客人以駕車為主,鞋底則較軟,鞋跟亦不用太高。Jeff笑言,不少客人抱着「大啲舒服啲」的錯誤觀念買鞋,當穿上合適鞋子後反覺太窄,「着咗一段時間同我講『原來咁樣舒服啲』」。
「冇夕陽工業 只有夕陽管理」
客人中,有人雙腳大小及長度不一,或腳太闊、太窄等,於坊間難以購買合適鞋子。這個性小店多年來堅持以質素吸客,吸引食家蔡瀾、藝人鄺美雲、前布政司鍾逸傑光顧。Jeff指,蔡瀾要求鞋底極軟,「着咗要好似冇着,但都要有承托」。Jeff參考老人家曾穿着的鞋子,花一段時間研究,終製作出令他滿意的皮鞋。小店於今年5月遷到中環元創坊,減少工作坊的開辦次數,只因Jeff期望更專注於服務。對於外界指為免做鞋的傳統技術失傳,小店正構思於內地培訓人手,對於傳統手藝乃夕陽工業,Jeff語重心長:「冇夕陽工業,只有夕陽管理。」
港故事
有些人有些事,越是美好越留不住。本土手藝、傳統行業、街頭老店,都帶給我們生活的溫度和記憶的厚度,如果你知道有這樣的故事,歡迎提供。(致電或WhatsApp 6383 6568 註明「港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