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一代笑匠初成,內地初行改革開放,笑匠過河實地考察,以求戲劇素材。一日逛食街,店舖林立,山珍海錯,野味珍禽,目不暇給,店家攜活蛇一二,擾攘於其眼前,促銷進補,又說還有其他林林總總選擇,笑匠不勝其煩,晦氣諧謔:「有冇BB仔呀?」店家稍稍一怔:「你係咪講真㗎?」笑匠背後一涼,落荒而逃。我與笑匠識而不稔,故事從他的同班同學得知。
我查中國吃子編年史,分上中下3段取樣,食相各有不同。
先說上的,出於孔孟齊魯之家,齊桓公有個廚神叫易牙,是飲食業祖師爺,有次齊桓公若有所思說:「惟烝嬰兒之未嘗」,意思是說遺憾未吃過孩子肉。易牙媚主費煞思量,終想出把自己三歲孩子宰了熬湯,獻給皇上以取寵。
柏楊問:中國人,你受了什麼詛咒!查其因,或源於食神祖師。
與易牙同期事齊的還有管仲、鮑叔牙(不明白為甚麼那麼多牙),兩人經歷過軍旅患難,世稱管鮑之交。管仲拜相,是招商高手,傳說曾在京師設中國城、大富豪之類,供商旅洗塵滌垢,為「紫藤之父」。管鮑之交,相信亦與今日鐵桿兄弟驗證詞同:「一起同過窗,一起扛過槍;一起喝過酒,一起嫖過娼。」孔子既譏其器小,又「補飛」讚他經濟民生做得好。管仲說「民以食為天」,子曰「食、色,性也」,當中自有最大公因數。
中國文化重物質,出土文物多砂煲罌罉,刀刀劍劍,金縷玉衣,少思想藝術,所以,唯物主義一來即落地生根,養兒防老,亦以防飢,媚主獻上,不外一件物體;到禮崩樂壞,一杯水主義盛行,亦不外視之為兩團碳水化合物黏合活動。
中段接力有李賢《黃台瓜辭》之「黃台之瓜、何堪再摘」,是武則天得天下後所幹的陰騭事,但未上位前,奪寵爭嬌,吃親兒以嫁禍於人則早有前科。
至於近代的「易子而食」,見於「三年自然災害」,或稱「三年困難時期」及至「艱難探索」時期,也不消提了!我只引用魯迅的《狂人日記》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是『吃人』!」
源於齊魯的儒家倫理,本說父慈子孝,是慈在先、孝在後,後來簡約化,便只強調孝道,並且經常孝得血肉橫飛,削骨還父、削肉還母;目連救母本應以功德感化,漢化後的目連則以佛祖禪杖,破地獄強力救母。
讀書人談狐說仙是「高尚」課餘活動,大概也羨慕修練神仙不成便作妖,吃嫰進補,長生不老。
幾千年封建王朝,除了崇拜威權,還姑息老人治國或干政,所以民族欠缺鮮活生氣發展,經常退潮鎖國。
過去我對港人重利營商的價值觀不滿,但這幾個月來,港人的勇敢和堅毅,的確令舉世刮目相看。那天太子道有年青人過馬路時,被急於湊數的暴警抓着,小媽(以區分大媽)見義勇為,以血肉之軀護衛少年,與為數不多的街坊喝退暴警,極為感動。香港人畢竟見過外面世界,沾染過文明社會的人道主義精神,又或仍保留着中國傳統的優秀一面,是為禮失求諸野。至於那位西人警司視穿着黃色背心守護孩子的義工為黃色物體,相信他只是徹底「漢化」了。
「扶老攜幼」、「濟弱扶傾」,四字真言古已有之,但只是標題黨。文明社會,老弱福利盡力而為,尤重教育啟發,雖疲勞而不棄,是為人道主義精神。若迫於二選其一,則各有所好。
早日於網上碰上金村昌平的《楢山節考》高清版,重看不勝唏噓。電影據深澤七郎著小說,描述古代信濃國(今長野縣)窮鄉寒村的山林內有棄老傳說,「69歲的阿玲婆為了讓孫子多一口飯吃,忍痛拿起石頭敲掉自己的牙齒」,讓自己可以提早上山。日本明治維新始於19世紀中葉,重心是決意放棄舊的、長久以來的以漢為師,重新整理思想價值,建立現代政制與及追求新科技的能力,並且脫亞入歐,是為棄老。
電影,《楢山節考》見於1983年,次年家父歿,才稍過甲子,念之甚憾。